这本书在我家里放了快有一个月都没看完,惭愧,实在是因为我总是暗示自己数学学的不好,所以潜意识里讨厌跟数学的一切(说谎!你算账明明算得比谁都快)。
下定决心把这本书翻完以后,倒是解决了我上学时候关于择校和高考报名的一些疑问。
我的初中是一所省重点,所以我至今也觉得自己当年就是亏了爸爸塞钱,才能进去的。让我疑惑的是,班里的同学们来路也都挺复杂,有的是学校老师的孩子也即学校的子弟生,有的是某著名医院的子弟,有的是靠奥数成绩考进来的,还有的当然就是用不太正当的手段塞钱进来的如我之辈(真是忍不住替我爸爸感到悲伤,塞进去的钱也没让自家闺女考个好成绩)……
相信每个经历过小升初的孩子或是大人都有这样的困惑,无论大家是进了心仪的学校还是没进去,一定都会想,到底最好的规则是什么呢?或者说,到底怎样的规则才是真正公平的呢?
毕竟,人生有时候真是如同一场游戏,可游戏也要有规则,好的游戏规则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差的么,很可能搞的大家一拍两散,都懒得玩了。
那么,对于小升初这样看似说不清道不明的择校规则,混入了各种因素(如学区啦,奥数成绩啦,学校工作人员的关系啦等),有没有相对比较公平的能让大家看起来都觉得自己没吃亏的匹配规则呢?
还别说,这本由日本经济学家坂井丰贵所著,关于新兴实用经济学的书还真的讲到了,而且讲的还蛮通透,连我这个自认数学学的不咋地的人也能理解能看懂。
而且,懂了他所讲的关于择校问题的数学解法,连我当年高考时愤愤不平的高考选学校问题也有了新的看法和认知。
在了解他的解法之前,我们先看看几个专业概念吧。
机会成本:做出某个选择意味着放弃了其他选择可能带来的好处。
个体合理性:保证搭配给每个人现有的不会比之前有的更差这一基本条件。
帕累托最优:最佳的分配方式
阻止:被分配成员私下的协议
强核配置:不会发生阻止的分配方式
防策略性:完全不存在通过虚假报告而获利的可能
规则:基于个人偏好组合的分配方式(分配函数)
延迟接受算法:合意的要约不被“接受”而是被“保留”
书中第二章讲了如何用延迟接受算法提高择校的公平度,这章我最感兴趣。
如果我所在的城市用了这个方法,我想一定会让更多的孩子和家长感到公平吧(当然大多数人都觉得对自己有利了才叫公平)。
按照延迟接受算法,假设有6个孩子和四所学校双方互选,每一轮里孩子们选择自己心仪的学校,而学校此时并不直接接受,只是保留自己喜欢的孩子,在第二轮乃至第三轮里也是一样的,假如第二轮里发现了更喜欢的孩子,就放弃第一轮里保留的孩子,落选的孩子则在第三轮里再选择,直到六个孩子和四所学校全部都选完。
这样一来,高考时那些本来成绩很好偏偏没选好的孩子还有更公平的机会,本该落选的孩子也许也能去心仪的学校。
这就像作者所说的,去不同的学校会有不同的人生,仅凭运气二字实在有点不公平,即使人生充满了不合理,也应该设法减少。
看到这句话,我觉得自己多年来对数学的偏见有点动摇了。的确如此,学好数学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智商比别人高,不是为了解题快而得瑟,更不是为了证明自己能力比别人强(如此中二的想法也真是够了),也许学好数学,只是为了在今后复杂的人生里,有个更好的解决办法,让自己不那么脆弱,不那么难受。
我们总以为人生中很多事情是黑匣子,是不可琢磨的,比如人的感情,比如这个纷乱的经济市场,然而这本书却用生动形象的案例和抽丝剥茧的明晰思路告诉读者,那双看不见的手是如何的操控的,我们可以选择更好的匹配方式来解决公平问题。
这样一想,感觉经济学好牛逼,数学家们都好厉害呀!
最后,回到标题上,相亲这件事的确是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解决的,可是,最悲伤的地方在于,很多人往往无法真正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加上质量守恒原理(真的可以用在这里么……)告诉我们,总有人会得利而有人会失利,所以即使用这个方法来解决,也是没有最完美的匹配方法的,只能说让大部分人满意就不错啦。
至于为什么这么说,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自行去看书中第二章一开始。
你就会知道,其实再好的解决方法都会有一定棘手的地方,这大概就是人世间好玩的地方了吧,要不然都被数学家算透了,其实也怪没劲的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