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017年、2018年每人年平均读书量分别为4.66本,4.67本,而同比韩国每人年平均11本,日本40本,俄罗斯55本,犹太人64本。
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阅读的水平”。犹太民族被称为“读书的民族”,虽然犹太人只占世界人口的0.2%,却获得过29%的诺贝尔奖,其爱读书的民族特性是其获得获得如此成就的主要原因。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师应以身作则,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但是书店货架上琳琅满目,更有书籍是“两天时间写出来的”,因此要选择什么书来读呢?
1、列“三圈”书单
温儒敏先生建议每位老师要有一份自己的“三圈”书单,设定在几年内应当读哪些。
其中最外圈是通识读物,比如中外文化经典,数量不一定很多,可以在3-4年内通读10来种中外经典,从而获得开阔的人文视野。
第二圈是与自己从事专业或者职业相关的部分。文理科要交叉读。学文科的,可以读点理科的书,学理科的可以读点教育领域、科技哲学或科技史的书籍。这样做有助于拓展专业视野,触类旁通,活跃思维。
第三圈是核心部分,主要为围绕自己的专业,或者特别感兴趣,希望有所研究,有发言权的领域的书目。
2、读儿童的书
教师要多读儿童的书,才能和学生有共同的话题,才能和学生一起讨论,也才有可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读书。中小学生都在读什么书呢?小学低年级基本以童话、传说、故事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经典或优秀儿童文学、科普读物、励志故事为主;初中及以上学生则多读经典文学为好。
当然,温儒敏先生也提示我们,不要完全禁止学生读一些“闲书”,有的孩子喜欢读《哈利波特》就让他读,一些青春文学读读也无妨。重要的是首先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再慢慢引导他们读经典,经典有时候读不懂也鼓励囫囵吞枣的读,等学生到了一定年龄,有了一定阅历,那些曾经读不来的经典书自然就能读懂了。
3、一定要读经典
《温儒敏谈读书》一书包括三个章节,其中有一个章节专门在讲经典导读。中外文化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精华。 读经典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用有限的生命去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来了解这个世界。读《鲁迅全集》,可以知人论世,对现实保持一种批判的眼光。读《论语》、《孟子》,品味人生智慧,有助于洞察人事,获得大度乐观、质朴踏实的生活的态度。读《毛泽东选集》,学习思维与表达的简洁、辩证。……
现在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老师希望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经典的书。其实要让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教师就要是什么样的人。于永正先生说:“素质教育就是教师的素质教育。教师有什么素质,学生就会有什么素质;教师不具备这个素质,怎么能让学生有这个素质呢?”因此要让学生多读书,读经典的书,老师也务必要做到。
结语
特级教师闫学老师说,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要具备三大板块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我们每一位老师可以对标,是不是已经成为了一名真正优秀的教师?如果暂时达不到,那就多看书,多系统学习。毕竟我们不是俞敏洪老师所说的:一年都读不到三、五本书的中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