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能给我们的物质生活太大的改变,它最大的作用,就是帮人成长自我。或许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你读过的书,已经藏在了你的灵魂里。
本次阅读的内容是第十二章:宏观设计:将ubd作为课程框架。里面有“围绕表现性任务制定课程框架”、“从任务到量规”、“激发兴趣与反思、在反思”、“螺旋式课程”等内容。
收获一:关于制定课程框架。
建一所房子需要先设计一个框架,做一件事需要一个先后计划。同样,我们的教学设计也需要有个整体架构。我们平时在做教学设计时容易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教学设计的关注点往往是“这个资源很好,我可以拿来做导语”“这样表达很新颖,我可以用作环节过渡”就是“点”上的关注,而非“面”上的关照。所以我们在做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有“架构”意识。有了这个大的框架才能一点点儿的添砖加瓦,让教学设计的大厦既牢固又美观。如:我们的古诗教学,第一步从题目和作者入手,第二步把古诗读正确,读出停顿,第三步理解意思,体会情感,第四步补充资料,拓展延伸。我们的脑海中有了这样的整体架构,才能让教学设计条理有层次。
收获二:关于“螺旋式课程”。
“螺旋式课程”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意指根据某一学科知识的“概念结构”,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课程设计。
基本假设是,任何教材都可以用某种合理的形式来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儿童。“螺旋课程”提供了一套具有逻辑先后顺序的概念组合,让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内学习、探索一套逐渐加深、拓宽的复杂概念体系。
布鲁纳认为,要掌握一些基本课题,不能只靠一次学习就达到目的,必须通过反复学习,通过在越来越复杂的形式中加以运用,不断地加深理解,进而逐渐掌握。这就是说,应该将比较高深的科学知识让学生从低年级起就开始学习,以后随着年级的升高,多次反复学习,逐渐加深理解,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值得注意的是,螺旋式课程并不是一开始就让低年级学生去学习很深的概念、公式等,而是要用适合学生能力水平的方式来学习,教什么知识,使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必须经过慎重的选择;同时,知识的再现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对已有知识的巩固和不断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