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刘若英导演的电影《后来的我们》疯狂刷屏,一边是票房的急剧上涨,一边是吃瓜群众的谩骂,称赞这部电影的人无疑是找到了其中自己的影子,谩骂的人或许因为它的“作”与“三观”。
其实对于电影我们持着批判性的态度去观影是一种方式,但是一味地批判挑刺就失去了我们对待电影所传达的真正意义。对于任何事情或者人,我们应该尽量去发现别人的优点,而寻找自己的缺点,这样才能让我们有真正意义上的进步。
电影中很经典的一句台词“如果当时你没走,后来的我们会不会不一样”,其实这也像《前任3》里面的“如果当时的孟云挽留,后来林佳会不会与他携手”。在多年之后,再用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回望这些情况,是不是也只能感慨一句“可惜没有如果”。
现在的我们似乎都喜欢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总喜欢落下几滴眼泪,充满遗憾的叹一口气,这种感觉或许会把生活映射的更加真实了。二十出头的年纪,我们很多人都在新欢还未到,时间还不够长的节骨眼上,过去的一幕幕像潮汐一样涌上心头,艰难地度过了一个个痛苦的夜晚。
卡耐基说过:“你应该把通往过去和未来的门都关上,只留下今天,因为此刻才是永恒。”我们可以偶尔回忆一下以前快乐的时光,但不能沉湎,因为毕竟已是过去时,当时的抉择也导致了我们现在的状态。要是总是把自己带入电影中的情节,那无疑是没有主见的表现,虽然说生活就是电影的映射,但毕竟电影其本身就具有艺术性,过度把自己艺术化、理想化,换来的只有自己的失望。
对于后来,不应该仅仅让我们想到走散的恋人,还有那些许久未联系的昔日好友,很久未能重温的亲情,以及与我们擦肩而过的路人。我们在时间这条长河中迈着大步一路向前,慢慢地把今天明天都变成了后来,遗憾这面墙总是堆砌地越来越高,但不能遮住我们望向远方的双眼。
我曾经是一个喜欢追悼过去的人,因为与初恋的一场分手,把自己想像成剧情里面的人物,浑浑噩噩地玩着颓废,感动了自己,最后谁也不会为你买单。那段时间大一刚开学课少,白天睡着大觉,打着王者荣耀,晚上翻一翻曾经的照片,让泪水浸湿枕巾,好像自己这样,初恋会真的回来,别人会增加对自己的关心。
幸好在我19岁生日那天,或许是因为她干瘪的一句问候,又抑或是我突然的醒悟,我很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所以卸载了手机上所有的游戏,不用再去体验快感之后的空虚;卸载了微博,不用再去关注戏子的生活八卦;删掉了和前任的合照,我知道我不应该沉湎于过去,虽然我会时常想起她的优秀和与她快乐的时光,但我也只是仅仅把这些当作我向前走的动力。我给自己的生日礼物是一对哑铃,我开始每天坚持着健身,从初来大学的瘦弱到现在别人夸我强壮;我装上了百词斩,英语流利说,每天坚持着背几十个单词,练几分钟口语,我知道学习英语是要累积的,虽然现在还未能与外国人交流,但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我开始阅读书籍,我还是准备先读万卷书,再行万里路。
我不会因为寂寞孤独,而极力寻找一个伴侣,虽然总是有着大学恋爱之说,但低质量的恋爱,还不如高质量的单身。我还不够优秀,还配不上遇到优秀的她,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遇到一个与我三观相同的人,遇到彼此了解,然后努力地向着关生活下去。
大冰说:“从来没有人告诉我,有些人擦肩而过就是杳然一生。”每次站在后来回头望望过去,走散的恋人,曾经无话不谈的朋友也许久未联系,我们开始变得谨慎,不敢大胆去爱,不敢用着真心交朋友,我们把真实的自己掩藏起来,小心地试探着这个世界,怕一不小心就让自己濒临决堤。可是不敢去爱,不敢去探索,又算不算生命中的一份遗憾。
加西亚·马尔克斯 在《百年孤独》里写到:“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复存在,就连那最坚韧而又狂乱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现实。”虽然这本书我一直没有看懂,但我相信几年后我会重拾起,用更新的方式了解孤独。现在越来越喜欢孤独,喜欢一个人上课,吃饭,做自己的事。虽然也总是在热闹时最活跃的那一个,但也爱安安静静地阅读一本书,享受好孤独也是生命中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
与其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于江湖,后来历经岁月的渲染,人海的沉浮,我们才知道,放下才会轻松,放下才能自由,最先释怀的人才能收获幸福,一生太短,请我们都把时间留给值得的人和事。不与过去纠缠,想着未来站在舞台上的闪耀,做好手边的事,让后来的后来能少点没有意义的遗憾。
《等风来》里的程天爽终于敢卸下面具,做回自己,站在广袤无垠的天空下,对着群山感慨:“你别慌,后来我们都会变成了小心翼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