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一语出自于《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原文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意思是说:诚实的话不一定动听,动听的话不一定诚实。世间的好人不会花言巧语,能言善辩的人不一定是好人。聪明的人不一定博学,见多识广的人不一定真正聪明。
人生的修行重在于行,而不在于辩。有时候,你被人误解,你不想争辩,所以选择沉默。本来就不需要所有人都了解你,因此,你也没必要对全世界解释。做真实的自己就好。
结合老子在《道德经》中的最后收笔之言:“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更加令人恍然大悟:巧言令色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才能,善者不辩,寡言不争才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
苏东坡说:“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大,而其志甚远也”。
意思是说世间有大勇的人,是遇到突发事件不惊慌,受到无端的侮辱,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是因为他的胸怀博大,修养深厚,志向高远。
清朝的时候,常州有一个乐善好施的好医生。有一次被请往一病人家中治病。病人的的儿子怀疑魏老先生拿了病人枕头下的十两银子,就到老先生家把银子丢失的事说了。没想到老先生非常爽快地承认了,马上给他十两银子。
因为这件事,对魏老先生的诽谤议论之声四起。老先生听到之后,神态自若,毫不在意。不久,病人痊愈,在清理打扫床铺时发现了原以为丢失的银子。并马上带着儿子登门道歉。
于是父子俩一起来到魏家,跪在地上,羞愧地说:“银子并没有丢失,今天来交还先生所给的银子。我们对不起老先生,真是该死,请老先生任意处置!”魏老先生笑着把他们扶起来,说道:“这有什么关系?不要放在心上!”
病人的儿子问魏老先生:“为什么先生甘愿忍受污名而不解释呢?”魏老先生笑着说道:“你父亲与我是乡亲邻里,我素来知道他勤俭惜财。他正在病中,听说丢了十两银子,病情一定会加重,甚至会一病不起。因此我宁愿受点委屈,背上污名,使你父亲心安,病自然会好起来!”听到这里,父子俩跪在地上,叩头不止,魏老先生扶起二人,设酒款待,尽欢而散从此,老先生“魏善人”的名声就传开了。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在《论语·学而》中又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不管是人生的修行还是一般的社会活动,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脚踏实地,不能只说动听漂亮的话而没有实际行动。修口德就要先远离高谈阔论,不对他人评头论足;真诚待人,与人为善,遇到磨难时忍辱不辩,才是正人君子之所为。
细思之,善良而有能力的人不需要去与别人辩论什么,不会只用言论去证明自己是正确,即使面对诽谤或人身攻击,他也能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无辜和清白。忍辱不辩的人往往都是在埋头做事,他必定有一颗与世无争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