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篇文章被广泛议论。80、90的不少人都开始恐慌,想要确定自己究竟有没有被同龄人抛弃。
说起来,自从看了类似的文章以后,我也时常拷问过自己,可最终也只得出“那只是别人的人生”的结果。
直到韩寒在微博上发文斥责这样制造恐慌的内容后,许多人也终于承认:谁说不是呢?现在的我们更多地目光也许已经不自觉的放在了别人身上,而不是自己。
掰起指头算算,毕业到现在即将整整八年,我不敢说自己是成功的,但回想这几年,似乎也并没有焦虑中的那样糟糕。
从一开始的杂志小编辑作为职业起点开始,这几年始终有些不符时代慢节奏,中途在经历职业困境时,这种慢和外界的快曾令自己异常浮躁。
当然结果也可想见,那两年的确打乱了本身的脚步,茫然不知所措的同时,不管不顾的冲锋,却很难有明显的进步。
这之后,逐渐开始反思,学会停下来问问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我不知道别人是不是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我只希望自己宁愿放慢一点,也不要再活在他人的期翼之中。
因为人生没有绝对的顺心遂意,只好将这辆列车的速度放慢一些,尽可能地去欣赏更多的风景。
杨朔曾说,“作为一个人,要是不经历过人世上的悲欢离合,不跟生活打过交手仗,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人生的意义。”
其实,开头说到的那篇文章之所以成为爆文被刷屏,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这世上,很多人依然保有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梦想的渴望。
我们没必要用一个标准去要求自己和他人保持同样的节奏,但持续的热情动力总是件好事。
或许,在某个寂静的深夜,想起身边的爱人、健康的父母和充实的生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拼尽全力,用心生活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