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卫灵公第十五篇第四章,孔子对子路说,知德者很少啊,那有没有知德者?有,孔子推崇的舜帝,就是知德者。所以第五章就讲舜,原文,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意思是,孔子说:“能无为而治的,该是舜了吧!他做些什么呢?只是让自己恭敬庄正地坐在向南面的天子之位罢了。”孔子推崇的尧舜禹三代圣人之治,做得最好,能无为而治,就是舜了。然实现无为而为,天下大治,并非只是表面恭己南面而已,而是有前提条件的,要看什么样人来做统领,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统治。
首先舜有大德。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君子执政。政者正也。执政者首先品德要端正。那么最高领导者,至高无上的天子,就应是大德大智的仁人,才够配位。舜是天下闻名的大孝之人,可谓德盛而民自化,正己正人,上行下效,不待其有所作为而有其治。道得众则得国。大德者必受命,必得其位。
其次舜有大智。那就是舜非常人,有大智慧,特别是有中庸大智慧。《中庸》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舜能以中庸之道为人处世,则无往而不利,所以获得广泛的民心,受到民众的拥戴。又如《中庸》所云:“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再次舜有大臣。无为而治,上无为,下有为,治需有为之能人。舜手下有众多能人贤臣,而舜又能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所以舜不必亲力亲为而天下治。尧帝死后,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兴革。原已举用的大禹、皋陶、契、弃、伯夷、夔、龙、垂、益等人,职责都不明确,此时舜命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命弃担任后稷,掌管农业;命契担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担任“士”,执掌刑法;命垂担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担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担任“秩宗”,主持礼仪;命夔为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命龙担任“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还规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绩,由考察三次的结果决定提升或罢免。通过这样的整顿,“庶绩咸熙”,各项工作都出现了新面貌。前人有记,如“所任得其人,故优游而自逸也。”(《三国志 吴志 楼玄传》),如《大戴礼 主言篇》云:“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又如《新序 杂事三》云:“故王者劳于求人,佚于得贤。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再如赵岐《孟子注》也说:“言任官得其人,故无为而治”。皆言舜善用人,故能无为而治。而之所以舜能得人,因其有大德大知,故能服众,诚如《中庸》所云:“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享之,子孙保之。”
能实现无为而治,以至天下大同,古者其唯舜乎!然无为而治,天下大同不只是孔子的理想,而是人类追求共同的理想!希望两千多年的美梦早日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