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除别人对教师职业的固定看法,你还得自己找一个解释,为什么要这样日复一日的劳心劳身?
当初,我并不喜欢这个职业。
上学前班的时候,因为和老师发生矛盾,对老师有了极大的偏见。上了初中,脱离了那个环境,往日的不喜,渐渐被抛掷脑后。
莫名其妙地开始喜欢读闲书,读得多了,自己装模作样地写了几篇狗屁不通的文字,以为很了不起了。后来越陷越深,把自己搞到恍惚的地步。等我明白文学只是虚妄的代名词时,我已经把最好的年华虚掷掉了大半。
现在想来,那时的我只是喜欢喜欢文学这件事,却从没有想过如何写出一篇文字。如果那时我能遇见一位指点迷津的人,或者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可能会有另一番结局。
后来,我慢慢知道,诗歌需要灵性的迸发,小说的背后是人情世故。从来不是单纯的书写就能在缪斯的殿堂里拥有一席之地。尽管日日的书写,可以磨练自己的感觉,锻炼对文字的掌控,但仅凭这些并不足以支撑起一篇文字。
鲁迅说首先要生活,还说别做空头文学家。
这话对极了!
所以,我把最初的喜爱放到生活的背面。
生活从来不会欺骗任何一个人,如果有,那是你违约在先。
我走过一段极长的弯路,现在我还在弯道上挣扎,看看周围的人,不由地感叹自己竟浪费了那么多时光。
如今,在这份工作上消耗地的心力越来越多,和这份工作也越来越紧密的纠缠在一起。无愧于内心的解释,还不能坦荡而不羞怯地说出。
自己找不到,就看看别人是怎么看待这份工作的吧?
《找一个解释》,就是给教师这份职业找一个解释。
这本书是台湾的两位高中教师所写。
海峡那边的人书写的文字,读起来总有一种陌生感。这种陌生感,是他们所独有的。你无法一目十行地看下去,字里行间的意蕴,平和无声、稠密妥帖。人如小舟,飘荡其上,两岸风景,时而和风细雨,一派江南风光;时而壁立千仞,人如累卵思虑危巢将覆。
书中的每篇文章,都有一个内核。这个内核就是教材里的文言文,这些承载了历史烟云的文字,自它们诞生以来,就不断地和后人交汇碰撞纠缠融合。它们不止出现在学生的试卷上,对于一部分教师来说,那是他们的工作。而对于两位作者来说,它们是生活的根据地。
作者从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过往的经历出发,阐述那些经典篇章的立意所在。就像书本的封底介绍文字所说的那样:“用自己的生活与情感对古文作笺疏,也可以说是将古代经典,拿来当作自我生命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