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对你不满,对你诸般挑剔,百般刁难,不是针对你这个人,更不是针对你做的事,而仅仅只是因为你是她儿媳妇!
当然,你和婆婆是独立个体,两人在相处过程有少许磕磕碰碰十分正常,不在讨论之列。我要说的,是特别恶劣的婆媳关系。身边发生的事情,可以让我轻易得出一种结论:绝大多数婆婆是变态的。她对你不满,对你诸般挑剔,百般刁难,不是针对你这个人,更不是针对你做的事,而仅仅只是因为你是她儿媳妇!若你还幻想着将心比心,通过自己的掏心掏肺让婆婆改变态度,我敢打赌你最后的结果是伤肝伤肺。
每一个男人的第一个重要异性都是母亲,所以在与儿子的互动中,她不仅找足了存在感,匮乏的内心终于获得了填满。
我也思考过为啥我身边这么多变态婆婆,后来得出的结论是越是封闭落后,越是重男轻女的地方,婆媳关系就越恶劣。在江浙一带,温州地区传宗接代的观念特别重,而我恰恰生活在温州的一个县城里。因为越是重男轻女,女性的地位就越低。在丈夫心中,他的排序可能是这样的:妈第一,孩子第二,爸第三,七大姑八大婆第四,朋友第五,老婆第六。想必不少女性朋友会有这样的体验,你的老公,公婆一叫“嗖”地就飞去,亲戚朋友有需要,也不敢含糊,而唯有你让他做点事,推三阻四,或干脆听而不闻。在这样的家庭里,妻子是非常孤独无助的,丈夫无视她的需要,看不到她的存在,她内心匮乏,得不到情感的滋润。她唯一可以改变自己处境的方式,就是生个儿子,因为“母凭子贵”。因为儿子天然爱妈妈,她的情感就会得到极大满足。所以,儿子几乎成了她的“立身之本”。每一个男人的第一个重要异性都是母亲,所以在与儿子的互动中,她不仅找足了存在感,匮乏的内心终于获得了填满。而随着儿子结婚生子,他与另外一个女人建立了亲密关系,必然会与母亲疏远。这于婆婆而言,儿媳妇就是夺去她最珍爱的东西的罪魁祸首。从此以后,她又要陷入可怕的虚无和孤独中。试问,她怎么可能会喜欢儿媳妇?没把对你的仇恨写在脸上就很客气了。你想和她改善关系吗?可以啊,把儿子还给她。
她把儿媳妇关在玩具屋里,每天暴打虐待,而自己则跟儿子的尸体睡在一起。
记得早几年看过一部韩国电影《洞》,崔智友主演的。影片讲述一段畸形的“母爱”,男主人公自幼丧父,和母亲相伴渡过30年。母子俩一起吃饭、一起逛街,母亲每天叫他起床、甚至帮他洗澡。终于有一天,儿子要结婚了,媳妇娶回来了,母亲的嫉妒达到了顶峰,进行了极度病态的报复。在儿子面前哭哭啼啼,控诉儿媳妇虐待她,甚至企图杀死儿媳妇。儿媳不堪忍受婆婆虐待,更不能原谅老公不相信自己,决绝离开。后来儿子发现真相,要去将老婆找回来。婆婆劝阻不住,意图拿刀自杀,却在争抢中错手将儿子杀死。她由此将满腔怨恨发泄到儿媳妇身上,用计把儿媳妇骗回家,把她关在玩具屋里,每天暴打虐待,而自己则跟儿子的尸体睡在一起。
这一切都只是因为她不愿被忽视,不想退出这个“婆婆-儿子-儿媳妇”的三角模式,那样她会陷入巨大的被无视的恐慌中。
韩国影片总喜欢将一些现实(特别是感情现实)特殊化,即选择一些特定人物的情感截面进行深度挖掘,以获得强烈的戏剧冲突效果。在现实中,我们极少发现这么极端的例子,但事情的性质其实是相似的——即母亲渴望将儿子占为己有,在儿子身上找到存在感,满足自己对异性的渴望。比如,有些婆婆特喜欢来事,大小事情都要掺和一脚。你买什么颜色的车,给老公买什么牌子的衣服,一天三餐吃什么……其实完全没她什么事,她都喜欢指指点点。又或者,一天到晚唠唠叨叨,让你不胜其烦。其实,这一切都只是因为她不愿被忽视,不想退出这个“婆婆-儿子-儿媳妇”的三角模式,那样她会陷入巨大的被无视的恐慌中。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都都有“归属和爱的需要”,儿子结婚了,婆婆在家里就找不到爱和归属感。还有些比较恶劣一些的婆婆,特喜欢在你身上挑刺,你有时候受不了,顶撞她了,她就开始在你老公面前演苦情戏,诉说自己此生的种种不如意,临老还要受气。这招绝对立竿见影,儿子马上就与儿媳妇对立起来。婆婆的变态程度,与她在家里 的地位基本上是成反比的。因为匮乏,因为长时间被伤害,被无视,婆婆们的心态多少有点扭曲。都说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反之亦然。
她说:“我觉得自己好孤独,女儿长大了要出嫁,而老公始终跟婆婆好一些,她就是一个孤家寡人。”
上次去参加心理治疗培训,导师让我们由内往外画几个圈,然后根据亲密程度不同,将自己身边的重要他人在圈子里标注出来。多数学员都在最中心的第一个圆里标上自己、配偶及子女。而有个学员,却只将自己和女儿画在第一圆里,而将丈夫画在第二个圆的外沿,而公公婆婆画在第三个圆的内沿,这样,他丈夫离她和女儿很远,离自己的爸爸妈妈很近。分享时,她说自己开始这么处理,是因为觉得老公和公婆比较亲近,而自己和女儿比较亲近。然后,她仔细审视了这张图,就哭了。她说:“我觉得自己好孤独,女儿长大了要出嫁,而老公始终跟婆婆好一些,她就是一个孤家寡人。”第二步是给人物上颜色,在此之前,导师曾让我们依照“喜欢——讨厌”的顺序,将各种颜色排序。她最讨厌的是黑色。在给婆婆上色时,她先拿了橘色,最终又换成了黑色。她边用力涂色边哭着说:“我不要再掩饰了,我出来学习就是为了面对自己,我就是讨厌她,谁让她总是和我抢老公!”她说婆婆对她很不好,总是设法让老公疏远她,连她坐月子都没照顾过她。
儿媳妇若想与婆婆争夺自己的丈夫,基本都以惨败告终。
当她擦干眼泪,我们分享体验。她说这么多年了,她有几个发现。一是婆媳关系其实是一个又一个的轮回。本质在于原生家庭的亲子关系出了问题,而当事人又没有觉察。他公公也是游离于家庭之外的,与奶奶十分亲近。所以,婆婆得不到老公的爱和重视,就想从儿子身上获得。二是儿媳妇若想与婆婆争夺自己的丈夫,基本都以惨败告终。我们都是过来人,都有儿有女,懂得母亲对孩子的爱有多强大多细致,而妻子很难做到这一点。另外,从相处的时间看,婆婆早于你二三十年就和你老公朝夕相对了,感情自然更深切。第三,中国的传统文化就非常强调孝顺,却从未提过该如何疼爱妻子,反而要求女子“三从四德”,所以,丈夫不可能为了妻子和妈妈死磕,最大的可能是为了妈妈灭了妻子。
极富中国特色的“婆媳问题”,当中有极深刻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原因,不单是凭你一腔热血就可以改变的。有那份心思,不如多去学学心理学,免得自己沦为下一个“变态婆婆”。
q��_�j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