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读者?
什么样的文章会广受欢迎呢?忘了哪位老师说过,「对读者有用的文章,才会广受欢迎」。这是多么简单而又深刻的认知啊。
我虽然持续公开写文章的时间不长,但也完全可以拿自己的数据做一些分析。从16年3月份到现在一年时间,在公众号和简书上同步发布了38篇文章,简书上阅读量最大的三篇如下图:
从题目可以看出来,三篇文章都是对读者来说蛮有用的干货性文章。
如果只发这种阅读量大的文章,这个作者看上去还是有点水平的。但按照我每周一篇的频率,想保持这种水准还是挺难的。
记得万维钢在得到开专栏之初,就有他的老读者反对他日更的更新频率,理由是怕看不到万sir之前的那种深度长文。
擅长写深度长文的,我最喜欢的作者是刘未鹏。他自诩自己写的文章很少有短的,更新频率极低,不过确实几乎篇篇精品。
对自己作品有极高要求的人,或者追求完美主义的人往往喜欢憋大招。有时不仅仅是作者的要求,更是读者的要求。
记得刘慈欣当时写《三体3》的时候,就有读者评论其复杂的心情「即高兴,又担心」。读者大都认为《三体2》已经达到了中国科幻史上很难逾越的巅峰了,很担心这第三部作品会难以突破,差强人意。据说,大刘在创作《三体3》的过程中也历尽艰苦,几乎要放弃,最终突破挑战,完成巨著,功德圆满。
不过,只求精品的完美主义会有一个巨大的隐患,就是很容易让我们因为追求完美而不敢开始。这样不要说精品了,烂品都不会出来了,得不偿失。
2. 为自己?
我们换个思路,如果写文章不为读者,而是为了自己的水平修炼提高呢?
每次写作都是一次练习,写好也好,写坏也罢。没有一个人天生就会写出漂亮有用的文字,写不出好的就不让写,那就没机会练习,我如何能写出来好文字呢?
有人会说,你自己想写就写好了,干嘛发布出来呢?因为,公开写作相对于写给自己看的笔记有很多好处,最重要的好处是得到反馈——最差的情况,没人愿意看也是一种反馈。广受推崇的刻意练习理论,就把反馈作为重要的一环。有了真实的反馈,我们才可以更快的提升和改进。
李笑来说自己每天坚持写三千字,不管是否发表。他推崇,不管好赖,坚持写,其实就是为自己写,为自己的能力提升而写。
罗胖把每日定时定点的交付称为刚性交付,用这种方法来倒逼自己去阅读,去思考,即所谓输出倒逼输入。
这种输出倒逼输入的方式,我也算较有感触。除了每周一篇的主文更新,从上个月下旬开始,我在微信公共号上每日以图片形式发布一个列表,围绕一个主题记录相关思考和认知。无论是每周的主文还是每日的列表,都是一种刚性交付的方式对自己的要求。带给我什么呢?除了必然会出现的轻微的焦虑感,也确实存在一种推动力,让我去主动的阅读,主动的思考。
你可能没想到,用这种输出倒逼输入的方式,你甚至可以发现更多世界的美——这不是开玩笑。比如,你给自己定下一个规则,每天拍一张照片发到朋友圈,不能用之前去旅游时集中拍的,每天都拍当天的。定下这个规则后,每天行走在路上,你的潜意识都在时刻提醒你去发现周围环境中可以拍摄的照片,去发现你之前忽略的美丽。慢慢的,你对待美丽的感觉都开始敏锐起来了。关于这一点,我坚持了快一个月了,目前感觉良好 _
3. 最后
笑来对于工作有个并行的概念:工作的时候,可以把「为老板打工给公司做贡献」和「为自己打工提升自己工作能力」这两件事情并行起来。
那么写文章的时候,是不是也不用纠结是为读者还是为自己了,咱双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