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大学期间过于沉陷图书馆,我一直认为自己外在的处事能力有所欠缺。读研后换了一个城市,再加上对研究生后期紧张节奏的畏惧,我逼迫自己趁现在还有时间,每周至少出去一次,去看看博物馆和美术馆,或者逛逛街。总而言之要和外界保持接触。我学校离市区很远,因而我有许多时间和地铁一同度过。
转眼几个月过去了,我的日子就这样被课程和外出填满。在地铁上我读完了考研中匆匆掠过的小说,听了好几轮大学四年都没完整听过的存歌,耳朵也被反复浸在噪声的沙土里。诚然,我见了很多市面,也获得了许多从未想过的机会。但当我从摇晃的地铁车厢里走出来,仰头望见并不清澈的夜空和稀疏枝杈时,我仍然能感到内心的孤独。这孤独即使茂密阔叶和攒动人头也无法填满。我身边既没有另一个人,也没有另一个灵魂。
我吃饭的时候以手机佐餐,走路的时候不再思虑小说的任务安排和情节设定,我的小说开始于考研初期,我在近一年的考研复习中写出了八万字,还不算我查过的各式资料。而从考研结束到现在,在几乎和考研复习相等的时间里,我却仅仅又写了两万字。我也不再故作深沉地思考人生,而是不断哼着歌曲,或是重复英文电影里屈指可数的几个片段。我一直不太喜欢音乐,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音乐会让大脑安于休息不再思考,但如今我也不知不觉陷入其中。
我开始习惯用电脑写作,在网络化的阅读中渐渐被文字有用论洗脑。有一次在地铁上路过单向街的公益广告,上面写着狄更斯《远大前程》里的语句——“马换了一次又一次,路愈赶愈远,再要回去也来不及了,于是我只得继续往前赶。朝雾早已在一片肃穆中消散净尽,那花花世界就展现在我的面前。”我突然感觉自己离那个由文字和词语浇筑的世界那么遥远,我已经远离了曾经带给我震撼的力量。
我们似乎过了体验万物的年龄,又似乎没有过。外在的世界依旧那么丰富多彩,可是有足够多的东西我们不需要亲自体验便可作出预判。真正能引起我们兴趣的东西少之又少,而已经引起我们兴趣的东西除了往更深的地方发展别无他法。
又是一个夜晚,我盘腿坐在床上,居高临下地看着对面舍友昏黄的台灯给宿舍拢上一片惬意。室内温暖宜人,我穿得很单薄,正准备钻进被窝。可是白天持续若有所失的感觉依旧包裹着我。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似乎比以前更难在独处时面对自己,意识到追寻外在世界并不能使人真正逃离孤独,相反,它会使孤独在一个人的时候更加猛烈地反噬。我抓起手机,写下这样一段话:
我独处的时候越来越惊慌,越来越贫乏。我一直以为是自己阅历不够才致如此,但后来我明白我已经渐渐开始失去自己的故事。正是由于逐渐放弃了精神上的自我饕餮我才变得如此贫乏,以至于都无法和自己交流也失去了可交谈的内容。我单调地重复电影里的台词,停滞在几个星期前小说停笔的地方而逡巡不前。我丧失小说的走向是因为我首先丧失了自我。而我所心心念念的动人情节,都因为之前的停滞而久久不能到来。在这里时间拥有绝对的权威,即便是作者也要听从他的指挥,因为没有时间的积淀就没有一切。可这些我曾意识到的,都飘散在为钱粮争夺的日子里。文学家要思想,但思想也需要优美。可现如今我既没有思想,也不复掌控优美。我快要变成一个俗人了,我几乎要被孤独打败了。
写到最后几句,我清晰地意识到灵感正在褪去。不过我还是心下稍安,灵感袭来的感觉熟悉又陌生。带着一丝怅然,我收起手机,轻轻躺好。肉体的舒适能让灵魂安逸,但这对我而言远远不够。孤独是带有勋爵的毒酒。也许没有孤独的吞噬就没有灵感的极乐,而我仍在努力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