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常用“酒肉朋友”,表示在一起不干正事,只知道吃吃喝喝,彼此之间友情并不可靠的朋友。可以看出,这个词明显带有贬义。但在关汉卿的杂剧《单刀会》中,却是另一番情景:
“(道童云)鲁子敬,你愚眉肉眼,不识贫道。你要索取荆州,不来问我?关云长是我酒肉朋友,我交他两只手送与你那荆州来。”
在这里,道童说关羽是自己的“酒肉朋友”,显然有些小得意,同时也可以看出,酒肉朋友并无贬义。那么,“酒肉朋友”的含义,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呢?
1
“有酒有肉”真的很奢侈!
古时候,酒和肉十分稀缺,只有特权阶层才能经常享用。所以“肉食者(吃肉的人)”这个词,渐渐地就被用来指代统治阶级和权贵阶层。多年前的电影大片《无极》中,男主角那句“跟着你,有肉吃”还真不是为了搞笑,古时候的平民百姓,平常时候还真很难吃到肉,吃肉就成了荣华富贵的“标配”。
此后随着生产力发展,酒和肉的产量逐渐提高,普通老百姓消费酒肉的能力也大大提升,但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酒和肉依然是可望而不可即,是富贵之家才能吃喝得起的东西。所以“酒肉”不仅意味着富贵(朱门),甚至还成为了一切美食美味的代名词,“喝酒吃肉”也被人们用来形容美好的生活状态。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未知酒肉非,能与生死辞。
——宋|苏辙《和陶拟古九首》
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
——宋|李清照《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
所谓“酒肉朋友”,字面意思便是以酒肉相交的朋友。而酒肉是如此珍贵,只有尊贵的客人或是至交好友,才能得到主人以酒肉相待。在这样的情形下,“酒肉朋友”不但不含贬义,还是一种“尊荣”。正如文章开头所说,关羽这样的大英雄是道童的“酒肉朋友”,让道童觉得非常有面子。
那为什么“酒肉朋友”会慢慢变成贬义呢?
2
“贬值”的酒肉?糟心的“酒肉朋友”
“酒肉朋友”的“被贬”,主要原因是“酒肉”的价值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曾让许多人遥不可及的酒和肉,慢慢“飞入寻常百姓家”。尤其到明清时期,城市里出现一批新的市民阶层。对他们来说,“喝酒吃肉”变得平常,虽然依然习惯用“酒肉”代指好的饮食,但实际上酒肉失去了过去那种“让人为之努力”的魅力,变得稀疏平常。
明朝顾起元《客座赘语》中说,
街巷之间有俗语,
“柴米夫妻,酒肉朋友,盒儿亲戚”。
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来维持。
此时“酒肉”变成了世俗关系的纽带。
同时,在传统文化中,士族阶层一直吹捧一种“清贵之气”,认为个人价值的体现,应追求品性和道德的极致高洁,不要过于在意物质生活上的得失,“清茶淡饭”最是“崇高”,“喝酒吃肉”便是“流俗”。正所谓“浊富不如清贫”,便是表达这个意思。当酒肉从“诗酒风流”的高雅之物,变成只是满足世人身体欲望的“吃喝俗物”,自然“惨遭抛弃”。“酒肉朋友”渐渐成了“猪朋狗友”之流。
另一方面,“酒”在民间的普及,也让酒文化“沾染了烟火气”。比如明清时期,士族“喝花酒”的文化在民间盛行,市民阶层中,便有一批人喜好整日流连青楼,饮酒作乐。在人们眼中,酒和“情色”的关联便大大加深。而普通百姓喝酒,没有那么多礼仪规矩的束缚,也会出现一些人酗酒纵酒,醉酒闹事等行为。由于这类人群的出现,便让人们将吃肉喝酒和“玩物丧志”的不良品格,或是“吃喝嫖赌”等不良风气联系起来,流传至今。
终日只是三街两市,和著酒肉朋友串哄,
非赌即嫖,整个月不回家来。
——明末|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
这班酒肉朋友天天在堂子里混惯的,
岂有不来之理。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酒肉”不再珍贵,“喝酒吃肉”也有了“不良意味”,于是乎,酒肉朋友也逐渐失去了“光环”,成为“狐朋狗友”的代名词。但说到底,“酒肉”是没有错的,让它们背上恶名的,只是那些“喝酒吃肉”时不守礼仪的人罢了。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