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说自己很会看书,但是至少在闲暇之余多多少少有看一些,爱好也好打发时间也罢,我只知道在阅读的时候我的内心告诉我这一刻我是舒服的。看完一本书很少会有翻阅第二遍的可能,似乎也没什么思考性,我不会告诉自己非要在看的书籍里让自己学到亦或是收获些什么更别提谈何感想了。但是今天我忽然想“矫情”一把。其实是在昨天微博上看到了王中磊女儿王文也的一篇文章关于电影的观后感,妈妈转发评论:“宝儿,从小就培养你和弟弟每次看完电影都要给妈妈写观后感,一直延续至今,很好!坚持下去!一定要记住妈妈告诉你们的:欲戴皇冠 必承其重”或许是受家庭文化企业的影响从小耳濡目染吧,看了之后我也几度问自己看书有何意义?
我觉得更像是一场心灵与心灵之间的对话吧,作为读者的自己希望能在作者的文字中找到共鸣,就如同一面镜子,偶尔照一照才能发现自身的缺陷。相对电子书而言我更偏爱摸得到看得到的书,喜欢合上书之后摸一摸封面,看上几眼然后抬头眺望窗外好似思忖着什么……
言归正传,暑假累成之后终于又可以趁闲暇之余打开抽屉选上一本尘封已久的出自余华之笔的《活着》。知道这本书的时候是听一位年长的同事介绍的,他当时跟我说讲述的内容很有深意反应当时社会的生活现状很真实却也很摧残,值得思考和学习的一本好书
看到这俩字的时候我在想当时作者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写下的他想我们表达什么?在中国过去的几十年里所有该发生的不该发生的都发生在了福贵和他的家庭身上。富贵是一个完整的真实的人物写照,在那样刻苦残酷无情的环境条件下他选择的是坚强意志他选择的是朴素的活着。
无论贫穷还是富有,一个终其一身也都离不开活着。整篇小说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却能给人带来为之震撼的力量因为真实因为有人性。我们看电视剧习惯了到最后有一个完美的ending,何不曾想在现实中的我们哪有那么多的意外哪有那么多的奇迹发生?那个年代的福贵经历了所有的一切,暮年之时福贵和福贵一起……
人是为活着的本身而活着。活着的意义在于吃饱喝足不冷冻挨饿?还是在于非要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点什么?我不知道,我也不想知道,活着就活着,活着要有追求要有奔头,否则结局应该和春生一样吧,忍受不了摧残和压迫最终自己放弃了活着。
当我看到有庆为县长也就是春生老婆献血的那一幕,泪水不由自主的溢出来,或许是同情,可怜了那个淳朴善良天真的有庆,原本可以免掉死亡的却由于自身的无知和医生护士的残忍抹杀了一个可怜的小生命可想而知当时的社会教育和人性的腐败有多严重。我和家珍一样一开始非常痛恨春生,小小的生命说没就没了,滥用自己的职位为自己开小灶,现在的我们生活中其实并不缺乏这样的人,有时候想想其实很多东西都是有共通性,比如人性的自私和贪婪……
最让我感动的是凤霞和二喜俩的爱情。俩人可以说一见钟情,并没有因为自身的缺陷而畏畏缩缩,反而更大胆。你织毛衣来我耕田,手牵手把家回,我认为最美的爱情也不过如此。宁可自己喂蚊子也不愿苦了老婆和孩子,为了让凤霞嫁的风光,不惜自己省吃俭用还欠款,生产遇难宁可保大,爱人离世的撕心裂肺也只有二喜懂。现在的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朴实无华的善良却是大打折扣。
说到爱情还有值得钦佩的家珍。一辈子对福贵不离不弃相濡以沫,离世前承受了失去儿女的双重打击。试问有几个这样的家珍?全身心的投入在了家庭,为家人的付出总是多于自己,爱了就是爱了,认定了就是一辈子,如果是你呢?
经历了失去儿子失去女儿失去妻子失去女婿失去外孙。从家中富贵到家道中落,在壮丁的那段时间几度死去,这一切的酸甜苦辣只有福贵自己心里明白,活着就是最后的信念。家珍、有庆、凤霞、二喜、苦根,你们每一个人都造就了福贵活着的意义……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无论是少年的你中年的你还是老年的你愿你带着那份执着追求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