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的时候我其实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在阅读通俗读物,或者通俗小说时,那些故事和书中的人物,我接受起来,毫不费力,但在读名著,读经典的时候,却行不通,很难接受那些经典名著的情节和人物,它们给我的印象往往是带着些疏远的距离感,始终难以接近。近日,我发现了一些可能的缘故。
通俗读物里的人物往往是纯粹而直接的,要么这个人物是可爱的、善良的、聪慧的,要么是固执的、愚笨的、邪恶的之类的,有时候会夹杂其他的性格侧面,让人物看起来很饱满,其本质上仍然是单调的,毫无变化的,经典中的人物不同之处在于,没有一个绝对的善恶,没有一个固定的性格,更像一个复杂的心理杂糅的结果,并且在不同的阶段展现出来的道德和欲望是互有高低的,但绝不会固定,有时候还会给读者留下既是喜爱,又是讨厌,既是怜悯,又是憎恶的矛盾情感,书中的主要人物更是不可能被一个抽象的词语指代,但通俗读物中的人物很容易被人们贴上各种各样符合起身份的标签。
基于这样的一种现象,我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通俗读物中那些单挑的人物更容易被我接受,经典读物中那些更饱满、更具魅力的反而不行了。
因为经典读物中那些没有绝对善恶,行为游走在道德和欲望的灰色地带的那些人物,更加接近真实,但真实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真实可不代表美,真实里面夹杂了欢愉和痛苦、希望和绝望、光明和幽暗,部分代表丑陋的真实并不是那么容易让人承受,真实更加贴近于现实,现实中很多的无能为力才导致我想逃窜到一个虚幻的世界,但这个虚幻的世界却是告诉我,这和现实一样,充满了荒诞、罪恶和苦难,这实在是一份雪上加霜式的打击。
对抗这种形似现实的“真实”,需要的是勇气,敢于正视它、直面它,去接受,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