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墓志铭——“这里躺着的是一个经历过很多故事,不断地自我成长,同时帮助一批人完成了这两件事情的一个人······”
我叫赵义刚,义气的义,刚强的刚,名字是爷爷给取的。
爷爷是解放前北师大英语系的毕业生,在河北张家口怀安县这么个小地方,应该算得上是当年的状元郎了。模糊的记忆中,爷爷曾向我讲述过当年家境殷实,他和另一个同乡从自家的绸缎庄柜面支取10块大洋前往北平赶考的故事。老爷子后来做了一辈子的教师。
2007年,兰州大学国际政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为了追随媳妇儿,来到天津落脚滨海。从毕业那天起,给自己定下一个理想,就是有一天能回到大学讲堂做一位老师。但讲给学生们听的内容一定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自己经历过的故事和成长。现在想来,更准确的定位应该是教练。
因为在兰大做了6年校电台、电视台的播音主持,所以当初来天津的时候还抱着一点点从事新闻工作的幻想。拿着在校期间录制的作品,岳父帮忙托了一个滨海电视台的老友。但得到的回复是进入这种机构,都是带着指标来的,已经10多年没从“外边儿”招人啦!回归现实,从招聘会开始,进到万科旗下一个由台湾新联康做代理的地产销售项目,做了一名职业顾问。面试官只问了一个问题,研究生毕业,能干得住吗?
一年的销售实战,拿了一次销冠,结识了一帮朋友,买了一套房子,找到了下一份工作。
说来很巧,**集团的董事长(王总,我后来的老板)和总裁(张总,我后来的老大)来项目看房,我做接待。看完样板间我们还在门口拍了一张照片(张总酷爱摄影,我后来玩儿5DMARKⅡ都是受他的影响)。没过几天,我突然接到一个张总打来的电话。
“赵儿,还记得我吗?我们在你们房子前一起合过影。”
“张总吧?”(因为合过影的就这么一组客户,当然印象特别深)
张总说集团正在招一个总裁助理,问我有没有兴趣。我说公司已经决定调我到市场部做专员,直接和甲方对接;甲方万科那边也有意让我过去做开发。张总电话那边没吭声,下午就出现在售楼处。拉着我“又去看样板间”(其实是售楼处说话不方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画大饼、拍胸脯,让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小菜鸟心潮澎湃!我相信缘分这个事情,从看到张总的第一眼就感觉很对路,他真的是我职场生涯中的第一个贵人。告别地产,进入集团,在搬进海泰大厦整整一层的办公间之前,我每天要从滨海坐轻轨到市里,然后打车到张总家附近的上岛咖啡,当时的集团除了王总名下的煤炭贸易公司以外,实际办公的就我们四个人(王总、张总、我和司机石哥),我们要干一些大事儿。节能毛细管,一种新型节能环保建筑材料,我们要先代理销售,再上生产线;铁路专用线,在京沪高铁上拿下一段专用线,围绕专用线建设物流园;珍珠贸易,在劝业场开专柜做珠宝首饰;然而所有的资金来源都要靠原本的煤炭贸易支撑。所以我那时的工作,可以用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来形容。设计院、铁路局、镇政府、小煤窑、大码头、穷山沟······车从A8开到奥拓,吃从五星级到街边摊,我曾经一个人背着40万现金,一个月不洗澡,坐在煤厂里给大车司机结款,也曾经陪着老板去长江商学院求学(我负责白天读书,他负责夜里赶场)。风风火火的三年,热热闹闹的三年,但我感觉到的是浮躁,我决定离开。
回到滨海,进入到一家私营企业做总经理助理。和老板的面试更像是聊天,她讲她的发展史,我聊我的小经历,彼此认可,很投脾气。我是公司目前为止唯一一个提前转正的员工,但老板提出想法,让我转做业务。因为当时商务部的经理回家生孩子,部门不断遭到客户投诉,内部人员也是各种问题,鸡飞狗跳。接手第一个月,我开掉了两个刺头,3个人承担下过去5个人的工作,标书干到夜里3点!刚刚把商务部理顺,销售部经理在掌握了公司资源后要出去单干,全公司大会上给老板撂挑子。老板下不了台,拿眼睛瞅我。于是我接下了销售部,两个部门一起带。三年的时间里,老板生了两个宝宝,我也从助理升到了副总。此时,公司开始做战略转型,从以前纯商贸开始转技术型。于是我一个文科生,又担起了技术部经理的职位。从不知道焊机为何物,到代表公司去到大客户现场,与几十位专家做技术交流,给专业厂家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提修改意见,五年的时间里,我像海绵一样努力的从客户、从同事、从厂家那里学习再学习。公司运营管理,一方面向老板学习,另一方面不断的看书上课,从制度建设到培训体系,摸索着逐步建立。中间还被老板送去读清华总裁研修班,认识了一帮好同学。五年后老板兑现了当初的承诺,我自己出资购买了公司5%的股份,老板送了我5%的分红股份,我成了公司的股东,被任命为公司总经理。又是一轮浴血奋战,七年一晃而过。如果说前面的五年是为了活下来,后面的两年我开始思考意义——我能从公司再学到什么,我能给公司再带来什么,我究竟为什么工作?
我见过太多的人,自己对所从事的事业并不热爱。热爱不热爱并不是挂在嘴上的话,而有一个最简单的判断标准,这个也是我从商贸公司裸辞之后寻找工作的唯一准则——在孩子愿意的前提下,你愿不愿意、能不能够让孩子继承你的事业,你能不能够给他传授最好的经验?就在这个时候,我转身遇到大都会。
因为父母身体不好,让我很早的意识到了保险的科学和重要。但我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去从事保险这个行业。因为在遇到大都会之前,保险给我的感觉就是推销,就是人情,就是死缠烂打。我以为保险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直到我第一次接到大都会的陌生电话,第一次见到我的推荐人,第一次聆听了王涛总的事业说明会,第一次依据我的择业标准开始认真思考我的未来,第一次体会了什么是向死而生,什么是待己之心。
这是一个靠系统给个体赋能的大平台。不用等领导的封赏,不用靠上司的提拔,你所付出的每一分努力,每一次思考,都可以100%转化成自己的生产力,而且可以成为你分享给别人、助力别人成长的源泉。而在分享给别人的同时,收获最大的当然是自己,不仅让我们更清晰地知道哪里是我们掌握的,哪里是还有存疑的,还可以让我们收获感恩、收获财富、收获自由,可以不断放大个人的影响力。而这一切反过来又让我们自己的成长有了不竭的动力,希望而且能够变得更好。清晰的职涯规划让上升的天花板被顶穿;每一阶段的教练式辅导让创业有了保障;业绩和荣誉铺就了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压力和反思、低谷和困境也成为值得记忆和讲述的故事。因为你的身边,有一群和你志趣相投、心性相通、历程相似、无私奉献的战友。他们曾经有着耀眼的光环,求学经历和职业背景说出哪一条都会让众人羡慕;他们现在有着更远大的志向和抱负,经历的磨练和取得的成就哪一项都可以讲成故事。如果单单把大家的无私归为人性,我觉得太过偏颇,大都会的人就都乐于助人?但如果能够看到背后的机制——大家之间不存在任何利益和职位之争,打破了传统公司金字塔的模式,一个让别人好自己就能更好的环境才是真正的原因。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现在所有的积淀,无论是自己知识上的、经验上的、技能上的,还是实际客户和团队的利益,都可以作为送给儿女最好的礼物。
两年多的时间,我从保险小白成长为首席寿险规划师,连续每周照顾三个家庭持续3W39周,达成所有新人荣誉体系的奖项,拿到新人王的称号,为100多位客户送去1.4亿的保障,达成了全球寿险行业的奥斯卡奖项——MDRT,去年6月前往美国迈阿密参会。
我和媳妇儿都喜欢旅行,之前是自己赶着公休假期出游,天南地北。进入大都会后,公司有各种竞赛,达成以后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在工作时间地北天南。更棒的是如果业绩够好,还可以携伴家人。作为十周年的结婚礼物,我带着媳妇一起在好望角看日落······
经过两年的打磨,我有了实战的经验和思考的沉淀,有了帮助别人的底气和实力,现在正走在组建团队、确立品牌、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道路上。也许在这方面我走得太慢,但慢就是快,我相信时间和复利的积累有一天会让平凡变成奇迹,一个普通人可以通过学习和努力创造的奇迹。读到这里的朋友,都是有缘人,希望我们相互见证彼此的成长。
很多年后再相见,看看我的愿望(事业和精神的传承)能否实现;
更多年以后,我的墓碑上能否刻下这样的文字——
“这里躺着的是一个经历过很多故事,不断地自我成长,同时帮助一批人完成了这两件事情的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