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美国政府为了决定战后对待日本的政策,授命一位人类学教授对日本的国民性格和思维方式进行研究,于是教授翻阅了大量与日本相关的资料,也采访了很多日本战俘最终写成了论文,这部分成果后来出版成书,在美日两国引起很大的反响。
以上是背景,至少说明两点:
1、这原本是一篇做报告的论文,论文大家都知道,为了凑字数也是蛮拼的,书中经常一个观点翻来覆去讲很多遍。
2、成书的年代久远,作者本人也没有实地考察过日本,因此有些观点可能已经不适用于今天的日本。
尽管如此,这本书出版半个世纪以来,在美国被当做研究日本的圣经,在日本畅销至今,被誉为“比日本人更懂日本”。所以,这本书仍然对我们了解日本有着很高的价值。读完之后有些疑惑似乎也找到了答案。
为什么历史上中国改朝换代频繁,而日本天皇“万世一系”两千年来屹立不倒?
书中认为,日本的伦理体系受中国的儒教文化影响很深,其中“忠“和”孝”也是日本人的最基本的义务,不过日本并没有全盘接受中国的思想。在中国,“忠”和“孝”仍然有个前提——“仁”。统治者不仁,臣子就可以不忠,“仁”才是超越一切的美德,是一切伦理的前提条件。显然天皇不喜欢这个理论,因此“仁”在日本不仅没有成为美德,有些时候还成为了一个描述匪徒的品质。
为什么二战后德国人认罪,而日本却不?
在人类学研究中,耻感文化和罪感文化之间的区别是一个重要主题。西方人的信仰是典型的罪感文化,一个人如果违反了道德标准,内心会有强烈的罪恶感,但是通过忏悔和赎罪就可以减轻来自内心的压力,他们知道上帝当然是会选择原谅他们啊。而耻感文化不同,只要不良的行为还没有被公布于众,他就不会感到羞耻,所以最要紧的是隐藏,以维持好自己正义形象。而公开忏悔,只会让自己更加受辱,不会得到解脱。
作者得出这个结论的时候二战还没有完全结束,可见这本书确实给很有预见性。
为什么日本人对肉体如此放纵?
关于这一点,想必是大家的共识。日本的和尚不戒荤也不戒色,古代的日本高级武士甚至流行包养“小性”(漂亮的男子),作者感叹道:没有一个民族像日本一样有这么多手淫工具。书中认为,在日本人心中,精神和肉体并不是善与恶的斗争,这两者可以并存,在不同的场合都必须合理的存在。
后来我在读《古事记》(日本最早的史书)时不禁哑然失笑。我们知道,在中国的神话体系里,盘古开天辟地然后身体化成了日月山川和江河湖海。圣经里耶和华说:要有光!于是有了白天,又说:要有天!于是有了白云和风。就这样喊了六天,创世完毕,第七天老人家有点累便休息去了。而日本的创世传说则有点自己的个性,简单讲是两兄妹绕着柱子行走,约定相遇时就交合,每交合一次就生出一座岛屿,就这样产生了日本列岛。所以你看,在文化的源头上日本在某些方面就是毫无顾忌的。
二战时,为什么日本人宁愿自杀也不愿意投降?
日本人本身是虐待战俘的,所以认为美国人也会这么做。(事实上美国人对战俘还是相当人性化的)。所以交战初期,日本人即使在面对败局已定的情况下仍然会发动自杀式袭击。到了战争后期,日军逐渐搞明白战俘的待遇竟如此优渥后,投降的比例大幅升高了。
不过归根结底,还是日本人心中根深蒂固的认为:战败便失去了名声,是一种耻辱理应自杀。书中称其为“对名声的义理”,一个人的名声一旦受到了玷污,要么立即复仇,要么自杀洗刷污名。关于这一点,有的研究者说这就是日本人的精神内核——耻文化。在古代,武士的名声不可受辱,否则宁可用生命去复仇。直到现在的日本企业也是这样,把名声看的比什么都重,如果发生了恶劣的公众事件,经常有人自杀谢罪。几年前,日本铁路出过一次事故,造成几十人受伤(没有死人),满头白发的老社长处理完事故后就引咎自杀了。这样的例子很多,不胜枚举。
所以我们威胁别人时往往会说:我死给你看!而日本人却说:你这是在侮辱我!
(截图为《最后的武士》)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关于日本人的描述:
日本人会给孩子从小培养极强的“自我约束”能力,为了追求某个技艺长年累月枯燥的练习,达到忘我的境界。其实也就是我们最常说的“匠人精神”。
日本人强调“万物各就其位”,阶级划分明显,古代日本的士农工商都是世袭,不像中国可以通过科举完成阶级的流通。
......
还有些观点可能对你来说都未必新鲜了,不必一一熬述。
最后,无论你是讨厌日本,还是敬佩日本,首先,你必须学会了解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