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P.E.T.觉察践行D7#
周五晚饭后,乔央求我买辆新的水泥搅拌车给他。我答应了。同时和他约定,妈妈能接受买玩具车给乔,但家里的玩具车已经很多,以后只能一个月买一次。
没想到,到了商场,他又看上了另一辆翻斗车,没有按照预想买水泥搅拌车。
第二天,正玩着新买的翻斗车呢,乔突然说:“妈妈,我觉得这辆车有点不好看。”
我回应:“哦,你觉得这辆车不好看了。”
“我们再去买一辆水泥搅拌车吧,我感觉我喜欢那辆水泥搅拌车。”乔说。
“嗯,你后悔昨天没买那辆水泥搅拌车了。”我说,“但是你已经做了选择买了一辆翻斗车,而且那还是一辆遥控车,价格很贵。妈妈现在没办法再给你买一辆新的车了。妈妈认为那样太浪费。”
虽然听我这样说,乔依然坚持他的需求,我和他倾听+面质来回了几次,后来乔说:“那我们不去店里买,在手机里买吧。”
“嗯,乔想到了一个办法,在手机里买,这样我们就不用出去,妈妈也能省钱。”我停顿了一下,感觉自己内心是可以接受的,于是就和乔一起在淘宝里挑了一辆价位在我接受范畴内的水泥搅拌车。同时再次和他强调确认,这次是破例,这个月再没有机会买新车了。
然而,孩子的需求总是随心而至。周六吃晚饭时,乔突然又告诉我,他不喜欢上午在手机里挑的黄色水泥搅拌车,更喜欢绿色的,请求我再买一辆绿色的。
“嗯,乔已经买了一辆黄色水泥搅拌车,现在又想要一辆绿色的。妈妈知道了。你想要很多很多玩具车,这是你的想法,这是可以的。但是,妈妈没有办法答应你所有的要求咯。妈妈认为你已经有很多玩具车,这两天妈妈又已经给你买了两辆,所以,妈妈没有办法再答应你买新的了,对不起。”我平静地对乔说。
就这样,乔又断断续续说了几次想要买车的想法,我也每次都温和坚定地告诉他我没办法满足他。最后,他自己找到别的乐子,玩儿去了。
在这里就以上事例做两个说明——
1.为什么破例
前面刚约定好一个月只能买一次新车,第二天孩子一闹怎么就破例又买一辆了?
我想说,我并不是因为孩子闹,所以不讲原则的。在那个当下,我更多看到的是,孩子在与我互动过程中,并非一味只坚持自己的需求,而是也看到和照顾了我的需求——省钱,因此自己提出在手机里买。
而我,只是如实地在那个当下,感受自己的内心,再花几十元买一辆新车给孩子,满足他的需要,让他开心,我愿意吗?答案是:我愿意。更关键的是,我这么做,看到孩子满足,我也开心,那么何乐而不为?
至于破例后孩子会不会“得寸进尺”,我不做预设,以后再说。因为,我更在意的是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呈现给他一个富有弹性、更加真实的妈妈。
2.孩子得寸进尺,怎么办?
在很多人看来,第二天晚饭时,乔又提出要新买一辆绿色水泥搅拌车,这可不就是得寸进尺了?这还了得?
而我在听到乔说还想要新买一辆车的时候,内心并没有这样的评判。相反,我认为孩子在不同的当下产生不同的需求,这是非常真实的,并不存在对错。
但认可孩子可以提出自己的需求,并不阻碍我表达我的感受和观点——妈妈不是超人,妈妈也有做不到的部分,没办法也不想满足你的所有要求。
这样做,希望能够传达给孩子的信号是——你的存在是很重要的,你的需求也没有错,但并不意味着你提出的每个需求都能得到满足,你也需要接受被拒绝的可能。
常听父母们说,希望孩子多一些抗压和受挫的能力,所以往往会在孩子表达需求时,告诉他你有需求是不对的,为了让孩子加深印象,往往还会对孩子苦口婆心:你已经要求很多了,怎么还能要这么多呢?你这样是可耻的!殊不知,这样的打压,让孩子平添的只是羞愧感,长此以往,孩子难以正视需求,更别说为自己的需求负责了。
相反,恰恰是在不评判的前提下,如实告知自己无法满足孩子的事实,才是对孩子情商构建以及自我负责精神培养的最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