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上午部门领导宣布,周五下午要安排清洗地毯,所以单位决定下午就放假了。领导又说,咱们部门可以更灵活点,没有急事的同事们,上午也可以不来,但是要注意保密,部门内部知道就行。
恰好我手里的几个方案都有了阶段性成果,这可是春节以后一直都没有出现过的事儿。好不容易出现了这么一次“断档儿”,领导又做了这么贴心的安排,有了一种美滋滋的感觉。
我心里是这么安排的:上午在家跟一个客户沟通下方案,捎带看看大盘,也就差不多了。下午三点前,有大约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完全可以自己掌握,利用这么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段,认真的写点东西。
这个安排本身,就是我打算日更的内容。因为平时忙忙碌碌的,虽然没取得什么成绩,但是要想抽出来集中的两个多小时认真写东西,还真是不容易。
平时的日更,基本上都是“瞬间”完成的,没有修改的时间。大致流程是脑袋里先简单想想,有了一个基础框架,然后利用早上上班路上坐公交的机会,或者晚上儿子睡了以后的时间,偶尔也会使用中午休息时段。就算是周末,因为各种原因,也很难抽出集中地几个小时。所以每次日更都比较仓促,没有超过一个小时的时候。
好在自己用手机打字的速度比较快,一千多字的短文,半个多小时也就够了。比如前天的日更,早晨上班路上写了百分之九十,中午吃完饭稍微增加了些,又完整的浏览一遍,改改错别字、明显不通顺的句子等,就算完成了。
所以说,昨天的机会是很难得的。媳妇去上班,儿子去上学,而我自己可以躺在床上琢磨着写东西,这是多么美好的机会呀。真是想想就挺美的事情。也正因为觉得难得,前天听了领导安排,才想着把这么难得的机会作为一次日更的内容记录下来。
不过,生活永远比想象要精彩,当然,也更复杂。
昨天早上吃饭的时候,儿子有点不舒服,吃没几口却吐了。虽然观察着没啥大问题,可是按照学校老师的要求,这种情况下是不允许送去上学的,于是只好让儿子在家休息。
这么一个变化,完全打乱了我“美滋滋”的设想。没去上班,坐公交车的时间没了,儿子在家,基本上不会出现半小时以上的“独立”时间——除非把手机交给儿子让他玩游戏。
按照计划,媳妇下午会早点回来,然后一起回老家看望父母。媳妇三点一刻到家,我已经简单收拾了一下,然后四点出发,一路上又堵车,到老家已经八点出头了。
吃饭,陪父母聊天,陪儿子玩,然后给他讲故事哄他睡觉。本来改变了计划,想利用儿子睡着以后的时间“迅速”日更,可是儿子睡了,我居然迷迷糊糊就忘了日更的事,也睡着了。
半夜醒来,脑袋清醒了,也明白又断更了。
这倒好,前天都想好应该写什么内容了,却因为生活的“不确定性”,最终断了一次。
让我想起来父亲很多年前(我小时候)讲给我的一个关于生活充满“不确定性”的故事。
有这么一对父子,父亲有一句口头语是:没准儿。不论什么事情,父亲总是认为不到最后把它做成,就不能说肯定能成功,应该用“没准儿”来表达才最精确。
有一年春天,父子两个种了一片荞麦。种好以后儿子说,今年不错,秋天有荞麦吃了。父亲说,那可没准儿。
后来荞麦苗儿长出来了,一点点长大了,开了花,结了果,每出现一点进展,儿子总是乐观的说,啊,今年秋天有荞麦吃了。可是父亲总是回答:那可没准儿。
因为父亲总这么回答,儿子就有点不开心,可是毕竟还没有真的吃上荞麦,儿子也不好争辩。
故事简短截说,最后荞麦长成熟了,收获了,入仓了,磨制出来了荞麦面,父子两个又用新产的荞麦面做好了面条。儿子把面条从锅里捞出来,端着准备放在桌子上开吃,嘴里对父亲说:“您总说没准儿没准儿,这不就吃上了吗?”
没想到父亲还是说:“那可没准儿。”
这下儿子听了非常生气,实在忍受不了父亲这句话,用力把盛着荞麦面条的瓦盆往地下一摔:“这都做熟了,您怎么就还说没准儿呢?”
父亲不慌不忙,指了指摔落一地的面条:“我说没准儿难道错了吗?”
儿子看了看地上,垂头丧气的啥也说不出来了。
父亲讲给我的这个故事,虽然有点夸张,但是对于生活中存在的不确定性,确实是给出了精准描述。我这个规划好了却断更的例子,就是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