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荼蘼,酒至微醺,是女人最烂漫的心事。
我们不需要翻看太多的历史,就能回忆起无数美丽传说。诗、酒与红颜,在铁血的历史中,曾经是最为珍贵的亮色;柳永的浅吟低唱,苏轼的万丈豪情,曾经都少不了酒与红颜的陪伴。然而,就像那些照亮人类文明的璀璨繁星一般,在历史的长河中,诗、酒与红颜的传说,渐渐变成遥远的记忆。铁蹄溅起的烟尘,遮蔽了秦淮的渔火;朝堂上的刑具,杖毙了读书人的慷慨陈词。酒依然在,然而诗与红颜却芳踪难觅。在没有诗的年代里,酒被异化成了掺水的酒精,而曾经的红颜,有时化作妖冶的调笑,有时化作铿锵的铁姑娘,早已失去了曾经的神韵。
所以,当我们再次寻找诗、寻找酒、寻找红颜时,不得不在历史的漫漫长空中,寻找翅膀划过的痕迹。
关于女性与酒的最早传说,当属“酒池肉林”,纣王与妲己通宵达旦地畅饮。然而,在当时,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酒,有的只是半固态的醪糟,而这种酒难以长期保存,用不了多久就会变成醋。所以,虽然这种记载见于正史,应该还是算不得数的。
而较为可信的记载,来源于《诗经》。《诗经·柏舟》中,有这样的句子:“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作者是一个女性,遇到挚爱,却因家庭阻挠而不可得,只得借酒浇愁。今天,诗人是谁,还存争议。有情人是否终成眷属,也不得而知。然而,我们依然可以从这首诗中,看到一份在那个时代中最为珍贵,最为稀缺的渴望:爱与自由。从此,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女性与酒之间的关系,便一直和爱与自由相伴了。
与这位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姓名的女性相比,另一位女性与酒的故事,算得上家喻户晓。
汉代,四川卓府,主人卓王孙,备下了丰盛的酒席,款待自己的县令朋友王吉。卓家在整个中国范围内,都是最富有的家族。丰盛的菜肴,香醇的美酒,宾客们很快便喝到微醺。这时,跟着王吉来的一个青年,自告奋勇,要弹琴助兴。这个青年便是后来富有盛名的才子司马相如,而他弹的这首曲子,便是后来被人传颂的《凤求凰》。酒宴上,每一个人都是当地赫赫有名的人物,然而司马相如这首曲子,却只想弹给一个人听。此时此刻的卓文君,正经历着人生中最为痛苦的一段日子,十七岁的她,早早的成了寡妇。她之前并不认识那个十五六岁就过完了一生的丈夫,她也并不爱他。事实上,当丈夫撒手而去的时候,她甚至还只是刚刚叫熟了他的名字。折磨她的,不是思念,而是孤独。就在那个喧嚣的晚宴上,她听到了这首曲子,这首为她一个人而弹的曲子。那一刻,卓文君无可挽回的爱上了司马相如。
很快,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暗通款曲,司马相如向卓王孙提亲,而卓王孙坚决不应允。我们不难理解卓王孙的想法。司马相如借着和县令的关系赴宴,不结交宾客,也不谈论诗书,上来就弹一曲《凤求凰》,这种凤凰男的套路,未免过于明显。刨去爱情,再聊聊家境了,而偏偏司马相如的家境并不是那么好。然而,卓王孙低估了身处爱情中的女人,会有怎样的决心。卓文君看到父亲不应允,直接放弃了锦衣玉食,和司马相如私奔了。
这个举动,不但让卓王孙措手不及,司马相如也如坐针毡,毕竟失去了财富的卓文君,远没有那天的宴席上熠熠生辉。而卓文君则愿意牺牲一切,从家里私奔出来时,身上带着点儿首饰,毫不犹豫的卖了,凑了一点儿本钱,开了个作坊,当垆卖酒。在爱情面前,女人总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从小锦衣玉食的卓文君,第一次学会了自己酿酒,甚至在柜台上,粗着嗓子和市井的平民讨价还价。没有仆人,没有华服,只有日复一日的繁重劳动和一个看上去爱自己的男人,这对她来说已经足够了。终于,有一天卓王孙终于看不下去了,给了他们一大笔钱,从此,司马相如一步登天,据说两个人像童话故事中一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然而,从后来的一些故事来看,两人的关系,其实是典型的渣男与怨妇。司马相如通过各种委婉或者不委婉的方式,告诉卓文君自己不爱他,而卓文君,则是一次又一次的表达自己对丈夫的爱,想挽留他,其中《白头吟》中的“但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更成为千古传颂的佳句。也许,当垆卖酒的那段日子,才是卓文君一生中最为幸福的时光,以至于为了这段日子,狠狠地透支了一生的幸福。
应该说,在这段历史时期,作为女人,如果物质生活过的去,日子还是比较幸福的。可以随意的喝酒,可以自由的追求爱情。而男人们也没有后来那么多讲究。汉昭烈帝刘备的皇后,就是个寡妇。而汉光武帝刘秀,为了娶当年的女神阴丽华,以皇帝身份去当了接盘侠。那时的儒家,也不讲什么三纲五常,倒是法家讲三纲五常,又不是特别得势。
然而,这样的美好时光总是短暂的,有个人,有个女人,开了一个非常恶劣的先例。这个女人就是班固和班超的妹妹,班昭。班昭写的这个名篇就是《女诫》。应该说,当时班昭写这个东西,本意可能是针对宫廷的女人提出要求,压制外戚专权。然而,文中的内容,却打响了中国奴役女性的第一枪,男人们惊喜的发现,原来女性还可以这样被祸害,而且很多女性还颇为认同。于是,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以至于后来的女子无才便是德,都统统被当作女德来遵守。老公渣怎么办?不能生气,生气就是嫉妒,连嫉妒这俩字都是女字旁的;老公打你怎么办?忍着,打着打着就打累了,打不累就打死了,总之问题就解决了;那就一直只能被人折磨么?不一定,等有了儿媳妇就好了,自己所遭受的一切,变本加厉给她就好了,当年老娘遭那么多罪,怎么能让你个小蹄子有好日子过?这种思想,现在还有很多人信奉,丁璇之流开设女德课,就大有复古之风。
到了这个时期,并没有什么典籍明确地说女子不能喝酒,然而,这个时候,酒更多的被当作驱寒祛湿的药,以及一些礼仪性的饮用,原本那种怡情的功能,变成了男人的专属。
在这个时候,原本美好的女性变得乏味,十几岁嫁人,然后繁殖,不停地繁殖,在地位上仅排在家畜之前,基本上除了自己的丈夫和父母,平时就不能见任何人,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在家里宅一辈子,唯一的娱乐就是绣花。这样的女性,活力尽失,少言寡语,男人们便是喝酒,恐怕也没有兴趣叫上她们。
然而,只要追求爱与自由的天性还在,便少不了酒与红颜,而酒与红颜在哪里?在青楼。
和很多人印象中不一样的是,青楼女子不是妓女,换句话说,是文艺工作者,而不是性工作者。古人去青楼,不是去嫖娼而是去谈恋爱。想嫖娼只能去妓院。青楼女,一般是家里遭难的大家闺秀,在很小的时候,必须漂亮且聪明,才能被选进青楼。一旦进了青楼,从小就要受大量的培训,最主要的就是文学与艺术方面的培训,因为青楼的目标客户是古代的诗人与知识分子,只有受过良好教育,有足够智商和艺术修养的女性,才能让知识分子产生爱慕之心。而且青楼女居住的不是现在的那种洗浴城式的地方,而是每一个青楼女都有自己的独栋楼。青楼女的身份,更像是大户人家的小姐,有专门的一组丫鬟伺候起居,她们每天只需要读书,作诗,练琴,唱歌或者陪知识分子聊天。
如果想见青楼女,你首先得是个读书人。不读书的,出门右拐有妓院。而且,想见青楼女,必须先把自己写的文章递上去,如果写得不好,上等青楼女是不会露面的,所以,为什么唐诗宋词有那么多关于爱情的内容?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知识分子为了讨好青楼女写的。
至于喝酒,酒只有和有趣的人喝才美好,对知识分子和青楼女而言都是这样。所以,士大夫出游,往往要带一些要好的青楼女,这样才有人能谈到一块去。这就好像,现在的文艺男青年,找女朋友要找那些能跟你聊王小波,聊李商隐的文艺女青年,要是真找一个天天跟你聊房子涨价,菜市场新来的土豆又好又便宜的女朋友,还不如单身呢。也有不少士大夫,真的对青楼女相见恨晚,要厮守一辈子,所以娶回家了,比如韩世忠的夫人梁红玉就是青楼出身。
有红颜,有酒的地方,必定有诗,柳永、秦观都是青楼的常客,很多名作都是在青楼谈恋爱时创作的。“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两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就是青楼女对柳永的情意。而青楼女本身,因为有爱情的滋润,有少量酒精的刺激,也能够创作出不少名篇。唐宋女诗人、辞人,比较有名的,除了花蕊夫人和李清照,都是青楼女。薛涛、苏小小、鱼玄机、严蕊等人,都是出身青楼。后世的李香君、柳如是也是青楼女。
而良家女子如李清照等,因为当时青楼的影响,对女知识分子喝酒也较为宽容,所以,也很喜欢喝酒,“煮酒笺花”、“香消酒未消”、“酒意诗情谁与共”、“酒阑更喜团茶苦”、“东篱把酒黄昏后”、“愁浓酒恼”、“酒美梅酸”…… 《漱玉词》 里“醉”字用了11 次,“酒”字出现了19 次。
应该说,在唐宋时期,诗、酒、红颜,在青楼中得到了最完美的融合,也是中国女性酒文化的顶峰。这种文化,在后来理学大发展的明代,得以延续下来。越来越少的自由,越来越严苛的禁锢,让知识分子越发依赖青楼这个爱情与自由的温柔乡。
在青楼中,一般饮用的是黄酒。首先,唐宋知识分子,对喝酒这件事是有审美的,喝得大醉被认为很丑,只要微醺就好;其次,女性一般体重比较轻,喝不了太多酒,一旦喝醉了,最根本的聊天需求就不能满足了,所以一般都不会过量。哪怕到了明朝,白酒这种蒸馏酒出现,在青楼里一般也要喝黄酒,毕竟去青楼的人想看到的都是有文艺气质的女神,而不是喝得不省人事的醉鬼。
然而,女性和酒的故事,到了明朝末年,也就结束了。从此之后,世间再很难看到红颜与酒的传说。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思想禁锢加剧。
理学的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就再也关不上了。皇帝们忽然发现,比起包拯这种唾沫星子喷到皇帝脸上的知识分子,那些太监显得如此的可爱,所以,应该说,在明清,皇帝是以太监的标准去要求知识分子的。怎么让知识分子变成太监呢?首先就是精神上的阉割,人性中对爱和自由的渴望,是应该被消灭的“人欲”,剩下的对皇帝的言听计从,才是应该存留下来的“天理”。当爱情不容许被追求时,女性作为人的价值就没有多少了,作为劳动工具与生育工具的女性,自然也就告别了诗和酒。
第二, 青楼的消失。
可以说,自从唐朝以来,中国女性,尤其是社会地位较高的女性的酒文化,就是靠青楼支撑起来的。没有爱和自由,就别谈女性文化,而爱和自由只在青楼里有。但到了清代,皇帝取缔了青楼,不许士大夫去,中国从此再无青楼。原本寻找爱情的地方消失了,而士大夫们连妓院都不让去,所以只能去戏园子里面找男性戏子。所以建国前,戏子的地位比妓女还要低。
第三,烈性酒成为主流。
随着蒸馏酒酿造技术的发展,度数更高的以白酒为代表的烈性酒出现了。其实早在金代,白酒就已经出现了,但白酒口感偏辣,而且非常容易喝醉,士大夫阶层往往不认同。相反,烈性酒因为较少的量就可以喝醉,比较省钱,收到了下层人民的喜爱。而到了明清,知识分子的地位越发降低,上流社会文化开始向下层文化靠拢,烈性酒也就成了最受欢迎的酒。
而烈性酒已经不太适合女性饮用了,女性体重比较轻,稍微喝点儿白酒就会醉,这样,喝酒的过程会非常短暂,而酒后又会醉得很明显,喝酒到微醺的愉悦过程没有了,而且喝多了以后往往失态,喝酒自然也变成了很无趣的事情,让很多女性远离白酒。而且,发展到后来,很多情况下,喝酒变成了一种社交交易,喝就一定要喝醉,就是要让对方知道,自己肯为了陪对方喝酒而愿意喝坏了身体,愿意第二天难受,也就是原意为对方支付足够的交换成本,这样一来,女性就更加和酒无缘了。
所以,后来八大胡同的花酒,交际场上的狂饮,虽然依然有女性,依然有酒,但女性酒文化已经消失了,因为,这时的喝酒,已经成为了一种取悦男性的手段,女性在喝酒的过程中,再也没有自己独立的主体地位了。
在这个时期,也不缺少秋瑾这种充满豪气,貂裘换酒的女性。然而,秋瑾爱短发,爱男装,这更像是一种对男性酒文化的精致模仿,而没有形成独立的女性酒文化。而民国时期,一些女性知识分子,如林徽因等,也很喜欢喝酒,不过一般喝的是啤酒和红酒。只是,这些女知识分子的酒局,往往是模仿西方式的酒会,甚至在酒会上说的都是法语,以至于本土作家既不能参与,也不认同,冰心就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讽刺林徽因的酒会。在女性知识分子圈子里尚且如此,这种女性酒文化能被多少人接纳就可想而知了。
至于建国以后,女性酒文化依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见踪迹。按说,社会主义国家,立国的根本就是男女平等,而且确实相当程度上实现了女性解放,但这种男女平等,往往是一种去性别化的男女平等,再说清楚一点儿就是按照男性的模式打造女性,把女人变成男人然后实现男女平等。所以,在这样的年代,我们看到的是不爱红妆爱武装,是像男性一样从事重体力劳动的“铁姑娘”,是拿着老白干,说着“感情深一口闷”、“不喝你是我孙子”的女酒鬼,是千人一面的灰、蓝、黑。
一切审美以劳动为第一原则,但凡不利于体力劳动的,都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宣传画上的女性,都是长着浓眉、国字脸的粗壮女性。与此同时,号称女性解放的国家里,却出现了高度禁欲主义的倾向。谈恋爱是资产阶级,浪费时间;未婚同居是流氓罪,要负刑责;至于约炮,有可能会被枪毙。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下,说女性在社会文化中消失了,也并不过分。这种把女人变成男人的文化,真的是性别平等么?真的能让女性和男性一样享受酒带来的愉悦么?
但是在今天,我们很欣喜的看到,在经历了漫长的禁锢之后,女性文化得到了重新的回归。越来越多的女性,在能够和男人从事同样工作的同时,保留了女性应有的特质。女性以自身应有的姿态面对世界,遵从自己内心的感受,而不是去模仿男性。在经历了因为自卑承认自己和男性不一样、因为自卑而强调自己和男性一样两个阶段之后,女性终于能够自信的承认与男性的不同,并在文化和消费领域,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而今天,属于女性自己的酒文化,也在悄悄归来。饮酒,可以是和男性同桌吃饭时,不错过每一次碰杯,与男性一起获得微醺的最佳体验。饮酒,可以是几个闺蜜聚会,边喝边聊,以至于忘记了时间。饮酒,可以是在电脑屏幕前看喜欢的电影,边看边喝,在电影高潮时获得最好的共鸣。饮酒,也可以是在爱人到家时,用几个小菜、一瓶酒、加上自己,让他度过无比享受的晚饭时光。
曾经,诗、酒、红颜,创造了无数的美丽传说。
曾经,美丽的传说又被无奈地锁进暗箱,
今天,女人们生在美好时代,就花开荼蘼,酒至微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