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年头互联网实在是精彩纷呈,说不尽的有意思。
离开祖国这么多年,各种网络社交软件纷至沓来,从最早的QQ到最近的Soul、小红书,我都有所涉猎,可惜大多要么像人人一样“中道崩殂”、失去社交价值,要么像QQ、微信,因价值观不合逐渐被我弃若敝履。
这其中,只有微博一直被我留着。如果我的社交平台们也能上演一出宫斗戏,那微博就是我手机中当之无愧的中宫皇后。
不过,如同历史上大多数真正的皇后,微博能够在我这里做到经久不衰,倒不见得是我多么喜爱它、认同它。
海外孤悬的我,海外的游子总想知道家乡的消息;尤其想知道家乡的普通亲朋过得好不好,而不是官方说家乡亲朋过得好不好。而微博的公开评论功能从不对公众舆论掩饰,让我这条海外猹也能大开眼界,仿佛人就站在国内,和父老乡亲肩并着肩“现场”吃瓜一般。
因此我每天早上必然要去微博,尤其是微博评论逛一圈。
不过,昨天发生了一件小插曲,让我哭笑不得。
这件小插曲的前提是,我有一个多年以来别人看起来略显奇怪的习惯。
在网络上,我的性别是男。
倒不是说我刻意一定要把自己包装成男人,也并非是我对成为男性有什么向往,而只是单纯的“不想被骚扰”。
曾经,我经常被各种私信骚扰,从要我的微信到莫名其妙就开始套近乎聊天,苦不堪言。为了遏止这一切,在公共社交网络上,我非但不再使用自己的照片做头像,甚至进一步,我变成了“男人”。
不过,我倒也没有刻意装男。我的头像是自己拍的云淡风轻的风景或小猫,说话口气用词都还是原装的自己,只把备注和别人问起时的部分改说成自己是男性。
不过,可能我平时说话就比较中性,性格和思考也不拘泥在传统视角下的女性话题上,至今居然从未破功过。
于是昨天,我同样穿着这一身假男皮,大大方方网络冲浪。我点开微博上一条短视频内容,是关于女性防身的,甚至关系到我为什么非要穿一层男皮网上冲浪。
视频不长,却让我眉头紧了又松。
视频大概是说:一名外国女性讲自己曾经在犯罪预防这方面培训过,讲猎物与捕猎者之间的关系。她进一步陈述,当女性意识到自己被男性列为猎物的时候,比如被骚扰、冒犯,就应该立刻反瞪回去,眼睛尽量睁大,与对方视线正面对抗。这样的话,大多数情况下男性就会退缩。女性不应该甘于软弱被欺。
不是,“大多数情况就会退缩”?
不知为何,我的脑海里迅速闪过“xx市发生重大刑事案件,x人被捅伤x人送医”和“xx市男子连捅对方十几刀”,还有前几年十分著名的“唐山夜市”案。
往搞笑一点想,还有经典东北方言笑话“你瞅啥”以及经典粤语笑话“咩”,“咩啊你!”
我喜欢看悬疑小说,更喜欢自己写。我脑海中的顾慕飞身手了得,可以一脚踢飞至少两个夜市小混混;但这并不代表他就会闲的没事回瞪回去,甚至鼓励女友苏梨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回瞪回去啊!
想到这里,我立刻意识到了哪里不对:这个短视频主要是帮助女性在一些相对熟悉、相对稳定的环境里(比如家庭、职场、朋友或同事饭局、或者有秩序维护的场所)站住脚跟,避免被进一步欺负,而不是任何场所。
但短视频的搬运工对这点补充信息显然只字未提。短视频下方的评论区已经变成了简单欢呼的海洋。
如果在大街上,一名女性对一名男性的骚扰回瞪回去,她可能气势取胜,对方夹着尾巴灰溜溜逃走。
但也有可能,对方心理变态,或者在面子的压力下开始变态,从骚扰变成暴力伤人事件。
后者概率也许不高。但一旦发生,暴力伤人事件夺去的可是健康和生命。
这是可以用来赌的吗?
记得多年以前,我第一次一人坐高铁去北京,第一次尝试自己下了高铁找地铁。偌大的北京南站,人来人往、鱼龙混杂,真把我一个十八九岁的小女孩给看懵了。恰如林黛玉进荣国府——我处处提着小心。
就在我盯着地铁地图研究的时候,身后突然传来一声:
“小姑娘,你去哪里啊?你问我呗。你跟着我走,准丢不了,怎样?”
我一转头,一个黑衣黑裤短头发大哥在对面斜倚着一根大立柱,手里半挂不挂衔着根烟。
见我不搭茬,他并不挪动,笑得很懒很得意,斜里斜气又拿北京话喊:“小姑娘,你别不搭理人啊。你过来问我,我带你走。”
我脑海中全是掂量他究竟是什么人:黑出租?拐子?票贩子?酒店出来拐客的?
不管怎样,我笃定主意不理他,反而转头问另外一个看起来身宽体胖、慈眉善目的大妈:阿姨,去xxx坐几号地铁啊?”
没想到那黑衣大哥不罢休,直接喊起来:“你别帮她!她不是不搭理人吗?!傲气什么?!别帮她!你们在场的人我看谁这么不得脸帮她!”
他叫骂不休。最后我只好找到北京南站的工作人员,让他带我去了固定出租载客点,打车去到目的地。我的“第一次坐地铁去城里”计划就这样化为如烟泡影。
这件事看起来我处理得很怂很窝囊,可是如果我真的当场回瞪那大哥,会怎样呢?
强龙不压地头蛇。这大哥什么背景什么成分我都尚且不清楚。但…我会不会成为早十年的“唐山夜市”受害者呢?如果真起冲突,在场哪位大爷大妈叔叔阿姨会帮我呢?
还有另一件事,甚至更惊险、更严重。
前一段时间在美国街头,我被一名黑人流浪汉盯上了。当时我正在停车,纯粹偶然,街边的他和车里的我视线撞在了一处。摇摇晃晃,他就朝我这边驾驶席晃来。
隔着玻璃,我其实听不清熙熙攘攘大街上他嘟囔什么,但我并没打算降下车窗。我估摸他可能是想要钱,就和美国街头其他常见走到车窗前要钱的流浪汉一样。我只好摊开手,说我没有现钞。我也确实没有现钞。
出乎我的意料,他开始对我嚷嚷,一句重复一句,声音越来越大:
“ANSWER MY QUESTION!”
(回答我的问题!)
最后,他几乎已经完全贴在我的车窗玻璃上,紧盯着我,对我咆哮。
按照这个视频里的理论,我是不是应该回瞪回去,让他滚,让他滚回他不值一提的人生和街头渣滓里?
但流浪汉的双手一直插在口袋里。哪怕他的脸都快贴上我的车窗,一丝一毫,他的双手都没有离开过那对肮脏但严密的口袋。
我的车窗可不防弹。
我可不想明天一早登上微博:
“海外华人遭枪击爆头惨死车内,凶手确认为当街流浪汉已被逮捕。凶手辩称因吸食药物过量失去自控能力,将面临最高无期徒刑、二级谋杀指控”。
深吸一口凉气,两段回想结束。坐在床上,我仍不觉得当时我不回话直接掉头去打出租,或者直接把车甩头开走、立刻就呼叫警察护送我下车办事的行为是“逃避”、是“懦夫”、是“自甘变为猎物”。
在场围观的群众再多,我再勇猛彪悍,都抵不上潜在中一把小刀、一挺枪口的致命威力。
我只是在捍卫自己作为年轻女性正常阳光的未来,只是在捍卫自己的学历,自己的家庭,自己宝贵的生命。
忍不住,我破“只看不说话”的戒,在视频下留言,提醒在场女士们“回瞪”回去这一小妙招可以在职场和家庭使用,但在陌生环境下尽量避免。毕竟安全第一。
我是女人,我还有女儿。我将来会送女儿上空手道课、教她防身术和搏击,我会给她准备好防狼喷雾,我也会教给她不要示弱,但我也一样会教她、叮嘱她:识时务者为俊杰,能活下来最为重要。
第二天,我为我的评论收到了三条回复,0赞。
这三条评论都不是感谢提醒,甚至离感谢这两字相去甚远。其中有一条就回了四个字:“点男是男”。
我甚至都需要现场去网上搜这四个字什么意思。搜完,我哭笑不得。
看着身边嘟嘟粉红小脸、睡午觉睡得正香的小女儿,看着自己这具独自飞过大洋、孤悬海外又十多年的女性躯体:
宝宝,妈妈变男人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