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本没有什么意义,但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确立一个意义。---毕淑敏
践行自律100天计划会遇到哪些障碍?以下根据原书的内容整理如下,当自己也碰到这些问题时能参照找到对应的解决办法。
障碍一、 做了一段时间,但看不到成效。
践行了一段时间的习惯看不到成效,就让很多人没有动力做下去了。这个障碍会让很多人在践行“自律100天”计划时半途而废。我们先来厘清这个障碍产生的原因,首先列出关于这个障碍的问题清单:
1、为什么看不到成效?
原因一:练习的方法不对。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一万小时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这个理论能够正确运用的前提是“你的练习方法是正确的”,不然,就像我70多岁的父亲那样下了一辈子棋,早已超过一万小时,但还是一个臭棋篓子。再比如练习拉小提琴,如果只是每天拼命练习一首曲子,这就是“傻练”。真正的练习,是要把大的知识体系拆碎,拆成为一个一个小模块,成为一个一个小的知识罐头,然后一个个去练习。所以,当看不到成效的时候,要问问自己:你计划做的事情,每天做的方法对吗?能拆解细节出来吗?
原因二:练习的时间还没到。
大多数人努力程度之低,远远没有达到拼天赋的程度。很多人做事情都是浅尝辄止,遇到困难就放弃,这才给了那些掌握了正确方法,并持续不断付出的人更多的机会。想要看到“质变”的成效,那得先经历“量变”的积累,这是需要时间的,所以说,“一万小时定律”不是成为高手的充分条件,而是成为高手的必要条件。
原因三:短期内没有感受到成效。
我们在践行“自律100天”计划时,因为每天的变化都是微小的,所以这种感觉偏差导致了我们感受不到变化。这就好比身边的亲戚朋友见到自己孩子总会感慨长得这么快,而我们自己却没有感觉,因为每天都看着孩子,这种微小的变化我们是体会不到的。
2、为什么成效对于我们如此重要?
据说我们人类从基因上就是追求反馈的,尤其是即使反馈。这也是为什么现代人这么多人沉迷游戏的原因,因为游戏有清晰的即时反馈。你每打一个怪,都会非常明确地获得100点经验值,你的每一个成就,都会记录在徽章系统、排行榜系统和分数系统里。你可以随时知道自己的进步。
3、时间和成效之间有着什么关系?
在做一件事情的初期阶段,一般都看不到什么效果,而且这个阶段会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很多人都是因为没有熬过这段时间而放弃掉。我们想要达到那种“眼睛可见的飞扬状态”,即看到成效,是要经过前面长时间没有明显效果的“积累”。这就需要极大的耐心,而耐心又是大多数人缺失的,因为人们从本性上追求“即时反馈”。
反思自己的过去,虽然什么都愿意去尝试,但是却没有一样是精通的,何尝不是浅尝辄止,只是会表面功夫而已,并没有深入钻研,遇到困难或身边人的冷嘲热讽也就放弃了,白白错过了很多可以成为高手的机会。归根结底是缺失极大的耐心。而这个耐心,也是最近两年才从《扫除道》这本书践行中得以锻炼的。它让现在的我能为了完成老陈请亲戚朋友到家里吃个丰盛的大餐的要求,安静的从早上8点多买菜一直忙到晚上11点多清扫卫生结束,期间不但做了10个海鲜大菜,还做了紫薯糕和葱油饼作为伴手礼,中途几乎没有休息,虽然累得快直不起腰却没有任何抱怨和不良情绪,痛并快乐着的。《扫除道》这本书对我自己的影响还是蛮大的,后续分享之。
产生障碍的原因分析出来了,解决方案呢?
解决方案一:正确的练习方法
现在大部分的方法其实都早已存在,网络搜索非常便捷,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识别和找到这些正确的方法。
解决方案二:具备长期思维
真正的学习带来的成长和改变不仅三天看不出来,甚至三个月也没有什么改变。用前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的说法是:学习的秘诀是不要只学一个周末,而是周复一周,年复一年,持续上十年。时间的尺度应该以月或年为单位的,而不是周。
解决方案三:通过记录等方式,让自己明确感受到成长
为了让我们可以对微小的变化有感觉,可以采用记录并回看记录的方式,这样就有了参照的标准。例如刚开始运动的时候软件记录是跑完一公里需要9分钟,三个月下来可以跑到7分钟之内,这就是自己进步的地方了。
解决方案四:设计即时反馈的践行流程
如果有可能,为自己做的事情找到提供即时反馈的“教练”或者“导师”;也可以设计一套即时反馈的践行流程,让自己更有乐趣去践行下去。例如可以在跳绳的时候,每次跳够500下就放一支笔在地上,地上一支支增加的笔就是一种即时反馈,这样就可以把枯燥的跳绳都能跳到10000下。
解决方案五、培养自己的耐心
耐心是做成一切事情的必要条件,没有耐心的人什么都干不成。而怕麻烦的人会被麻烦缠身一辈子,拥有耐心的人就不怕麻烦。让自己活在未来,尽可能的抛弃即时反馈的需求,相信耐心会产生奇迹!一个人活在多远的未来,就会有多大的耐心。耐心的培养可以从生活当中的小事开始,可以从头开始学习一项技能,接受刚开始笨拙而低效率的自己,在耐心中成长。
解决方案六、在持续践行的过程中时常根据以下问题进行检查:
1、我正在做的事情方法正确吗?
2、身边有没有专业人士可以给与正确的指导?
3、对于短期目标我有没有期望过高?
4、我的长期目标明确吗?
5、我可以看到自己多远的未来?
6、为了自己的目标,我每天是否可以安排出时间做有助于目标实现的事情呢?
7、我的情绪稳定么?
8、每天的记录能按时做么?
解决方案七、持续复盘总结。
当你想放弃的时候,就告诉自己:按照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只要方向正确,慢一点也没关系;越是看不到效果越是要持续做下去,因为只要做下去才有可能看到效果;功不唐捐,每一步路都不会白走;日拱一卒,聚沙成塔,相信时间的力量;调低短期目标,放大长期目标;生活在多远的未来,就有多大的动力;人生成就公式=核心算法X时间2,找到核心算法并坚持执行;耐心是做成事情的宝贵品质。
障碍二:计划制定好了,但总因为一些突发事情而打断计划
用“WOOP”思维来制定计划。即把执行计划过程中会遇到的障碍都能提前预想出来,当出现这样的问题时,我们先进行以下
1、障碍分析
(1)为什么会有突发事情?
原因一,外界不可控因素太多。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世界的不确定性是无法预测的,我们只能在心理上做好准备,并集聚力量去应对。
原因二,不良做事习惯。
第一个不良做事习惯:分不清哪些事该干的事情,哪些事不该干的事情。不懂抓大放小。不懂得拒绝任何人的请求。
第二个不良习惯:忽视平时需要改进的小事。
第三个不良习惯:拖延。
拖延是人的本能,几乎人人都说自己有拖延症,我们经常因为拖延把很多不紧要的事情拖成了紧急的事情,让自己特别被动。
(2)为什么计划被打断后就不能持续?
原因一,切换成本太高。
原因二,人类的一致性倾向。一致性是人们的心理开关之一,即是人们讨厌前后不一,总想前后协调起来。我们被打断后,这样的一致性就被破坏了。为了维持一致性,有可能就会在新的事情上花费更多的时间。
原因三,习惯没有真正养成。真正的习惯是我们靠潜意识就能完成的事情,不需要思考。例如我们在出门前即使再有突发的事情一般而言都会记得锁门。
(3)为什么我们那么讨论被打断?
因为我们发自内心的完美情结。从内心中,我们希望自己是完美的。但现实是,没有任何一样物品是完美无瑕、没有提升空间的,尤其四我们个人。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个体的渺小和无知之后,才是成长的开始。
(4)为什么计划没有变化快,还是要做计划?
对于计划和变化,我们需建立一个新的认知:做成任何一件大事,计划和变化缺一不可。明知道计划注定会被作废,我们也要制定计划。因为做计划的过程中科院实现三大作用:第一是让我们明确前进的方向,方向错误才是真正的错误。第二,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我们开始准备资源,当有变化发生时,我们知道自己有什么资源可以用。第三,在制定计划过程中相当于已经把小的行动模块制定出来,即使有变化,我们也有行动的参照依据。
针对这些不确定的变化,我们可以用以下五个方案来应对
方案一:用自己的确定去应对外界的不确定。确定性是我们的向往,但“黑天鹅”类似事件又是必然,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自己的确定性增加,而在“自律100天”计划中大家一定要定下“每日必做事项”,就是为了提升我们自身的确定性,以此让自己对于生活多一份掌控力。
方案二:学会拒绝。我们要做一个有想法的人,而不是一个好好先生或好好女士。勇敢的说“不”,并且有智慧区分哪些必须说“不”。
方案三:专注做一件事情。我们要专注于自己手头重要的事情,尽力排除外界的干扰,即使那件事情必须要做,也得排在我们手头的事情做完之后,不要陷入多任务同时处理,一心多用能提供效率的认知里。
方案四:拥有“Wabi-sabi”思维。就是接受非圆满之美,短暂之美,残缺之美。也就是拥抱我们的不完美,智慧来自平和接受自身容易犯错的本质。我们重点在认清不完美的实质,然后不断改进。即使我们的计划被暂时打断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接下来继续开始就可以啦。
方案五、保持冗余。从执行计划的角度来说,保持冗余就是提前完成计划量。例如我给自己定的计划每天在简书上输出一篇文章,那么我会提前写好三篇文章放着,以防止当天因为特殊事情无法完成写作。保持冗余可以为我们带来“余闲”时间,让我们有充分的选择权,而不是总被外面的事情推着走。
方案六、领先时间表做事。
在践行以上方案的时候,我们随时用以下问题清单来检查:
1、每日必做事项需要调整为更微小的事情么?
2、我每天给自己制造的“确定性”习惯有哪些?
3、我拒绝别人不合理要求的标准清晰么?
4、我每天在自己重要的事情上专注多长时间?
5、有哪些事情还需要改进和提升?
6、为了应对不确定性,我给自己制造的“冗余”时间够么?
7、我每天有多少“余闲”时刻?
8、哪些事情我可以提前完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