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晓
读完苏东坡(1037年—1101年)能对北宋的历史背景(960年—1127年)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苏轼的个人IP比较鲜明。第一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文学造诣可谓北宋第一人,放在现在就是顶流了。第二是勤政爱民的父母官,在凤翔,杭州等多地任职时能解决实际的问题,说明其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是很强的。第三有自己的为官之道,直言不悔,但是容易得罪最高权利阶级,导致其几次被流放。他的能力是令宋神宗赏识的,但是又不完全支持宋神宗改革,导致宋神宗对苏轼爱才又不能重用。苏轼的逆境适应能力强。都说人生处于逆境时多读读苏轼,是很有道理的。人生多次大起大落的境遇不是谁都能经历。令人敬佩的是他无论处于什么境遇,好像都有自己的活法。苏轼的开悟应该是在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不断反省:“他一遍遍问自己,当初意气风发的自己为何会落魄至此?因为神宗皇帝的不信任,因为小人的毁谤嫉恨,因为生不逢时……他可以找出许多个理由来,然最终却将矛头指向自身(心外无物)。我自小读书不过是为了应试中举,可进士及第后我仍不满足,继续参加制科考试。那一科的名称是“直言极谏”,自那以后我总是大谈古今、妄论是非,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制科”二字。然而,我那些言论不过是书生空论,就好像鸟儿虫儿自歌自唱罢了,对国家而言又如何谈得上损益?动辄将利害得失挂在口中,正是制科人的不良习气。贬谪黄州后,我经常默默反省,这才意识到自己这三十年来的所作所为都是因为太在意得失荣辱,太过书生意气。”
王安石得到宋神宗支持,一心变法,但是太过激进,很多方法理论上可能可以,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下面的人会不会利用政策谋私利等等。这表明了顶层设计到最后的落地执行之间都会存在鸿沟,顶层设计者不要盲目自信,不要被蒙蔽,要去了解实际情况,实践和理论相统一,不断修正。最著名的就是青苗法(青苗法允许百姓在青黄不接时向政府借粮借款,待秋收后附加一定利息还给政府。官府的利息远低于民间富户的利息,若逢灾年还可免息。如此一来,既可缓贫民之急,又可给国家增加财政收入,可谓两全其美。-青苗法的本意虽好,但执行起来要经过层层官员,必然有不少官员从中谋利,而这一点很难去避免。此外,定会有百姓银子到手后肆意挥霍,若要百姓及时还钱,就需要官吏们监督催促,如此一来,官员们的负担就太重了,长此以往必然要生出别的问题来)。苏轼也不是不愿意变法,只是王安石变法太过激进,苏轼成为保守派,与王安石政见不一致。后面王安石退下来,和苏轼遇见聊天感觉挺好,说明两位其实都有治国救国之心,只是在朝时的立场不一样,本质上都还是好的,能成为朋友。
有一些有意思的知识点:苏洵27岁开始读书,依然能文采斐然;欧阳修和苏洵比苏轼和苏辙大一个辈分,欧阳修是俩苏的老师,仕途的引路人;王安石比欧阳修和苏洵小一些,但是比苏轼要大几岁;苏轼和苏辙名字的由来为:“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辙就是战车的压痕,轼则指战车上的车把手;司马光也不支持王安石新法,辞官归隐十五六年间写出《资治通鉴》;欧阳修属于保守派,不支持王安石新政,归隐田园,才有了《醉翁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