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每天翻上去重读一下昨天的内容也是挺好的。
关于出生顺序几次都是一带而过,今天认真重读收获满满。不是了解每个排行的不同表现,而是学习了解孩子。感觉很多内容应该放在之前关于价值感、归属感的内容里。
在孩子3岁以后,如果父母继续为孩子穿衣服,就是在剥夺孩子发展责任感、自立和自信意识的机会。孩子就不大可能培养出对自我能力的信心。
没有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孩子就不大可能在学校里学得好,也不大可能培养出成功人生所需要的技能。
希望上面这两句话对那些只盯着孩子学科知识,包办一切生活技能的家长一点点启示。
当父母因为自己做会更容易、更快、更好,而无意中剥夺了孩子培养生活技能的机会时,他们没有真正考虑过这样做的长期影响。
事情回到了之前的主题:是否长期有效!
也就是说,在孩子成长这件事上,所有的立竿见影、短时高效都是违背儿童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
难道他们以为孩子的技能是自动出现的吗?
德雷克斯说“永远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自己会做的事情”
如果父母花时间训练孩子的生活技能,并允许他们通过实践技能来培养责任感和自信心,孩子就会掌握有价值的人生技能。
很多时候成人行为的勤快映射的是思想意识的懒惰。简单说,就是不愿付出。看似辛辛苦苦的代劳,实则是因为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对儿童掌握一项技能进行训练。
如果他从来没有体验过责任感,他怎么会想为自己做什么事(包括学习)呢?
作者用了如此多的笔墨来阐述孩子学习生活技能过程中有益人格形成的重要意义,对学校里,家庭中的教师、家长不可谓语重心长。
一直以来的经验告诉我生活能力强的孩子学习一般不费劲。我把原因归结为“心灵手巧”生活技能促进大脑发育。但从没想到生活技能对孩子自信心,即价值感形成的重要影响。也就是说“手巧”既能“心灵”,又能“成德”(我只能说我明白了,但可能还说不明白。也许不够准确,欢迎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