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回去读财富自由专栏上的内容,想尝试来写一写自己理解的买和卖。
不是指投资上的买和卖。也不是说输入和输出。起因还是对“刚需”的思考。
笑来老师之前有一场讲座:《卖知识的正确姿势》,回答过一个问题:
买知识的时候,怎么知道哪些知识,是真正值得买的?
答:书买多了,书读多了,对阅读就有品味了;课也一样,课买多了,课听多了,对选课就有品味了。
一切都是靠积累。
带着同样对这个问题的困惑,引起我兴趣的是《卖知识的正确姿势》的第四点:
人家付费的对象可能并不是你的知识!!!
一个不容忽视的真相:绝大多数人不懂得如何甄别知识的质量!
比如图书的腰封。图书的消费者是在买营销的。
这个时候把自己切换到买知识一方,比如图书,我们该怎么买呢?怎么做到会甄别知识的质量呢?
那就反过来想,至少要先避开腰封,营销,买你真正需要的,且有质量的知识。
有质量的知识,还是拿读书来说,笑来老师给出过他的选择标准:选书的基本原则
这里只是尝试从买知识的角度来分析。总结为:在能力范围内买最好的,买最划算的,买真正的刚需,对我们真正有价值的。
如果放大一点去想,记得笑来老师曾说过,教孩子理财,先教审美。见过什么是更好的,就知道怎么选择。时间和注意力对我们来说是最宝贵的,买的时候(作品,产品,甚至包括时间),选择的时候,尽量选节省时间和注意力的,是卖家用其宝贵的时间和注意力用心打磨的,且是你真正需要的。
甚至,财富自由专栏说过一个观点,作者反复说要我们写下来,让它在脑子里刻出一个沟回:
之所以你的时间能卖出去,就是因为总体上来看花钱买时间更划算。(怎么买时间,而不是卖时间?)
凡是能用钱买来的时间就是便宜的;凡是能用时间换来的注意力持续就是有价值的。
想到笑来老师一顿饭只点八条鲈鱼。他还说,用心与价值观趋同的人交朋友。
我们真正需要的刚需,很可能和我们自已以为的刚需是不一样的。
所以,在买(选择)的时候,还需要保护好注意力,不要一不小心凑热闹,以为大家都在寻找的刚需也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刚需。
同样是在《卖知识的正确姿势》这个讲座上,作者举例了自己研究刚需的例子。第一次写书,他知道对学生来说,真正的刚需并不是词汇,但大部分学生都以为的刚需,就是词汇。于是他写词汇书,但他会做足功课,在大家都以为的刚需里,尽可能的给读者最好的,最有价值的。
人生就是选择,尝试开脑洞去想,一个个选择其实也是围绕着买和卖。
财富自由专栏也提到过一句:人一生应该围绕投资展开,其实人一生也应该围绕销售来展开。
投资是买,销售是卖。
买时间更高级一点,也是最划算的,那投资其实购买的本质上也是时间——创业者的时间(也可以说是:“更有能力的人的时间”)的一部分。还记得我们投资的关键功课是:找到有高成长率的公司。
那销售呢?
尝试这样想:销售自己的作品是最划算的,买时间卖出去是最划算的(创业),买来更有能力人的时间(更会买时间再卖的人的时间)然后想办法卖出去,是最划算的。
还是回到刚需,真相是,要找到大部分人以为的刚需,而不一定是人们真正的刚需。一开始听到这个说法有抵触。但,商业模式是这样,我想到作者一直在讲座里面强调“真相”不能忽略,就是因为,我们如果好心跳开,就是不愿意直面真相。但只到这里还远远不够,认清真相,找到消费者以为的刚需,还需要认认真真的在这个刚需里,做出真正为用户价值着想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