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楔形文字传奇
楔 子
我们站立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主楼前。
身后高耸的主体建筑完全模仿古希腊的帕特农神殿,八根爱奥尼式立柱支撑着山墙。三角形门楣上的那一排姿态各异的雕像,形象地表述了远古人类自破土而出,到走出鸿蒙和愚昧,经历艺术、科学、美学的教育,从无知走向文明的发展历程,标志着这是一部人类世界的历史巨著。
我们在这里,偶然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相遇,采撷若干片段,作为对人类最古老的文明——美索不达米亚的探索起步,寻找一把开启两河文明之门的钥匙,演绎一篇楔形文字的传奇史话。
世界三大古文字(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和中国汉字)之中,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无疑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文字。自公元前3500发端于乌鲁克的泥板起,直到终结于公元前330年希腊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大帝的马蹄为止,全部历程都发生在久远的“公元前”(简写为BC且放在年代之后 ),中国殷商时期甲骨文的诞生大约比它晚了2000年。发明这种文字的苏美尔人并没有给出它的名称,是公元1700年,英国学者托马斯·海德(Thomas Hyde)首先将这种文字定名为“楔形文字”(Cuneiform),它源于两个拉丁语单词cuneus“楔子”和forma“形状”。
楔形文字只有3000余年历史,与古埃及象形文字一样,它也是一个早就宣告死亡的古文字。楔形文字的发生、发展和湮灭,大多波澜壮阔地展现在西亚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狭窄平原上。所谓“美索不达米亚”(Μεσοποταμία),即希腊语“两河之间的地方”,构成两河流域的简称。
博物馆展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亚述雕塑和巴拉瓦特”6号展厅大门口,伫立着两座巨大的人首带翼公牛雕塑,深邃的目光注视着每位来客。每只公牛都有5只脚,看上去都在行走。据说,它们后来幻化成希腊半人半马的神祗人头马,正是1845年英国考古学家亨利·莱亚德发掘于亚述纳西尔帕二世国王的尼姆鲁德王宫。
根据诸多游客的说法,人们一旦走近这两头公牛,都会莫名其妙地感受到一股冷气。或许,这就是我们在公牛后部10号展厅亚述巴尼拔国王猎狮图附近,第一次看到了神秘楔形文字的缘由。
无独有偶,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的发现和揭秘,与古埃及象形文字竟然十分相似:尼罗河畔罗塞塔石碑的发现,埃及象形文字才最终被帅哥天才商博良破解,“埃及学”由此而建立,商博良也成了“埃及学之父”。而当年帮助莱亚德辨识人首带翼公牛,解读其后黑色方尖碑上楔形铭文秘密的,是一位名叫罗林森的军官兼文字学家。伊朗山地贝希斯敦摩崖石刻铭文的发现,楔形文字的“密钥”才最终被帅哥军官罗林森揭晓,罗林森也因此成为“亚述学之父”。
不太相同的是,最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原始楔形文字,出土于地处现今伊拉克的苏美尔时期乌鲁克伊南娜神庙,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而最早的埃及象形文字,出土于古埃及前王朝蝎子王一世在阿拜多斯的墓地,可追溯到公元前3200年前后。美索不达米亚原始楔形文字的滥觞,比古埃及原始象形文字略为早一点。正如有文字学者指出的那样,埃及象形文字是“在苏美尔文字之后不久才出现,而且很可能是在后者的影响下发明的”。
此外,虽然埃及象形文字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但象形文字主要由埃及本土的祭师掌握和使用,圣书体自始自终都大体保持了原有的风貌。反观楔形文字,除了原创文字的苏美尔人之外,各路入侵或占领两河流域的民族,包括阿卡德、阿摩利、库提、埃兰、赫梯、乌拉尔图、亚述、迦勒底、乌加里特和波斯,约有15种不同的民族语言,都直接或间接借用了楔形文字,用来书写和记录本民族的文献。就像我们今天用拉丁字母表达英语、法语、德语,甚至汉语拼音一样,楔形文字是名副其实的“国际通用”文字。这种现象,导致了楔形文字的读音和外形都不断发生着变异。即便现在有人声称他已经读懂了楔形文字,那么也必须说明他识别的究竟是哪种语言的楔形字。
这一切,都给后人破译这种特殊的“死”文字,以及记录和描述它的历史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在中国学术领域,亚述学甚至不能用冷僻来形容,复旦大学历史系有教授称,迄今为止,国内仅有五个人有能力研究读懂楔形文字。尚未见过有专题介绍楔形文字及其发展史的人文科普著作。
楔形文字的中后期,主要书写于美索不达米亚广泛存在的泥板之上,被称为“泥板上文字”。正是通过这些泥板,我们现在才知晓,西方《圣经·旧约》中伊甸园,上帝造人的神话就发生在美索不达米亚,创世纪的故事早就刻写在亚述巴尼拔国王图书馆的楔形文字泥板上;乘坐方舟逃过大洪水的幸存者并非诺亚,而是一位叫做乌特纳匹什提姆的人,时间早于《圣经》数千年之久。泥板传递的楔形文字起源的信息,甚至包括了苏美尔“维纳斯”女神——伊南娜的“盗字”传说,如同中国“仓颉造字”那般神奇,可谓两河流域的“天雨粟,鬼夜哭”。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作为人类最先创造的文字,同时也是谁都不认识、早已宣告死亡的古文字。若忽略一些不太知名或不太重要的城邦、国家或民族,楔形文字发生和发展的顺序是:首先由苏美尔人发明,其次被阿卡德人(包括同操闪米特语言的亚述人和巴比伦人)借用,最后才被波斯人用来构成古波斯的音节文字。而在乌加里特人的手下,楔形文字甚至成了字母文字的“祖师爷”。十分吊诡的是,现代人对楔形文字的破译顺序却正好相反:首先从破译波斯文字开始,继而破译阿卡德文字(包括被称为孪生方言的亚述文字和巴比伦文字),最后才成功破译原始的苏美尔文字。
楔形文字的破译,就是我们故事演绎的基本脉络。楔形文字传奇将按照三个板块(波斯楔形文字、亚述和巴比伦楔形文字、苏美尔-阿卡德楔形文字),并以时间倒叙的方式逐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