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古称薯蓣,药食同源,一直是餐桌上的一道名菜。儿时,我们还会将山药藤结的果实拿来蒸着吃,也挺好吃的。下面这一段是百科上对山药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其营养成分是十分丰富的。
人类自古食用,是人类食用最早的植物之一。早在唐朝诗圣杜甫的诗中就有“充肠多薯蓣”的名句。山药块茎肥厚多汁,又甜又绵,且带粘性,生食热食都是美味。根据山东省农科院对山药的化验结果,其块茎中平均含粗蛋白质14.48%,粗纤维3.48%,淀粉43.7%,糖1.14%,钾2.62%,磷0.2%,钙0.2%,镁0.14%,灰分5.51%,铁53.57ppm,锌29.22ppm,铜10.58ppm,锰5.38ppm。人类所需的18种氨基酸中,山药中含有16种。
山药可以做菜,也可以煮粥,还可以做甜点,是吃货必尝的一种食物。那么,作为中草药的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请看下文。
一,神农本草经
味甘,温。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
二、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
味甘,温、平,无毒。主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主头面游风,风头目眩,下气,止腰痛,补虚劳羸瘦,充五脏,除烦热,强阴。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
紫芝为之使,恶甘遂。
生嵩山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今近道处处有,东山、南江皆多掘取食之以充粮。南康间最大而美,服食亦用之。
三,本草衍义 (宋 寇宗奭)
按《本草》上一字犯英庙讳,下一字曰蓣,唐代宗名豫,故改下一字为药,今人遂呼为山药。如此则尽失当日本名,虑岁久,以山药为别物,故书之。此物贵生,干方入药。其法:冬月以布裹手,用竹刀子剐去皮,于屋檐下风迳处,盛竹节中,不得见日色。一夕干五分,俟全干收之,惟风紧则干速。所以用干之意,盖生湿则滑,不可入药,熟则只堪啗,亦滞气。余如《经》。
四,汤液本草 (元 王好古)
气温,味甘平,无毒。手太阴经药。
《本草》云:主补中益气,除热强阴。主头面游风,风头眼眩。下气,充五脏,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耐老,延年不饥。手太阴药,润皮毛燥,凉而能补,与二门冬、紫芝为之使,恶甘遂。
东垣云:仲景八味丸用干山药,以其凉而能补也。亦治皮肤干燥,以此物润之。
五,本草三家注评注
薯蓣,气味甘平无毒,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强阴。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
张隐庵曰:山药气味甘平,始出中岳,得中土之专精,乃补太阴脾土之药。故主治之功,皆在中土。治伤中者,益中土也;补虚羸者,益肌肉也;除寒热邪气者,中土调和,肌肉充足,则寒热邪气自除矣。夫治伤中则可以补中而益气力,补虚羸则可以长肌肉而强阴,阴强则耳目聪明,气力益则身体轻健。土气有余,则不饥而延年。
叶天士曰:薯蓣气温平,秉天春升秋降之和气,入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秉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
气升味和,阳也。脾主中州而统血,血者阴也,中之守也,甘平益血,故主伤中。脾主肌肉,甘温益脾,则肌肉丰满,故补虚羸。肺主气,气虚则寒邪生;脾统血,血虚则热邪生,气温益气,味甘益血,血气充则寒热邪气除矣。脾为中州,血为中守,甘平而益脾血,所以补中。脾主四肢,脾血足则四肢健,肺气充则气力倍也。
阴者,宗筋也。宗筋属肝,气温秉春升之阳,所以益肝而强阴也。久服气温益肝,肝开窍于目,目得血则明;气平益肺而生肾,肾开窍于耳,耳得血则聪。味甘益脾,脾气充则身轻;脾血旺则不饥,气血调和,故延年也。
陈修园曰:此药因唐太宗名蓣,避讳,故改为山药,生捣最多津液而稠粘,能补肾填精,精足则阴强,目明耳聪。不饥,是脾血之旺,身轻是脾气之充,延年是夸其补益之效也。
凡上品俱是寻常服食之物,非治病之药,故神农另提出“久服”二字,可见今人每取上品之药如此物及人参、熟地、阿胶、葳蕤、菟丝子、沙苑蒺藜之类,合为一方,以治大病,误人无算。
盖病不速去,元气日伤,伤极则死。凡上品之药,法宜久服,多则终身,少则数年,与五谷之养人相佐,以臻寿考。若大病而需用此药,如五谷为养脾第一品,脾虚之人,强令食谷,即可毕补脾之能事,有是理乎?然操此术者,未有不得盛名,薛立斋、张景岳、冯楚瞻辈倡之于前,而近日之东延西请,日诊百人者,无非是术,良可慨也。
黄杰熙评:张、叶二氏之解平易无奇;陈氏之解有矫枉过正之弊。盖山药色白补肺气;味甘补脾阴;多汁而稠粘,补肾精益肝阴,总之,为滋阴益气之品。若虚羸气少而喘促者,重用之,亦可扶危求颠,余累用之,皆获奇效。
若不虚而用之,如锦上添花,怎么能显现出来。陈氏连同所有上品,一概鄙弃之,实属过分,不可取。
六,《神农本草经》觉悟之旅 (朱燕中)
【药性】
性味功用:气味甘平或甘温,多数人认为甘平,甘者土之味,其用为缓,其用补益土之精气。平者土之气,其性为化,其用主生化转输。
五行属性:气味甘平,又生于土中,得中土之精,五行属土。采白根刮去黄,五行属金。
六经归属:禀太阴土金之精气。
【应用】
1, 小便数多:山药(以矾水煮过)、白茯苓等分,为末。每水饮服二钱。(《儒门事亲》)
2, 补下焦虚冷,小便频数,瘦损无力:薯蓣于沙盆内研细,入铫中,以酒一大匙,熬令香,旋添酒一盏,搅令匀,空心饮之,每旦一服。(《圣惠方》)
3, 痰风喘急:生山药捣烂半碗,入甘蔗汁半碗,和匀。顿热饮之,立止。(《简便单方》)
4, 湿热虚泄:山药、苍术等分。饭丸。米饮服。大人、小儿皆宜。(《濒湖经验方》)
5, 项后结核,或赤肿硬痛:以生山药一挺(去皮),蓖麻子两个同研,贴之如神。(《救急易方》)
6, 妇女赤白带下:生山药一两,生龙骨(捣细)六钱,生牡蛎(捣细)六钱,海螵蛸(去净甲,捣)四钱,莤草三钱。水煎服。(《衷中参西录》清带汤)
7, 吹乳肿痛不可忍:生山药捣烂,敷上即消,消即去之,迟则内腐。(《古今医鉴》)
8, 乳癖结块及诸痛日久,坚硬不溃:鲜山药和芎藭、白糖霜共捣烂涂患处。涂上后奇痒不可忍,忍之良久渐止。(《本经逢原》)
七,雷公炮制药性解 (李中梓)
味甘,性温无毒,入脾肺肾三经。补阴虚,消肿硬,健脾气,长肌肉,强筋骨,疗干咳,止遗泄,定惊悸,除泻痢。乳制用。
紫芝为使,喜门冬,恶甘遂。
八,药性赋,药性歌括
山药而腰湿能医。(药性赋)
薯蓣甘温,理脾止泻,益肾补中,诸虚可治。(药性歌括)
九,长沙药解 (黄元御)
味甘,气平,入足阳明胃、手太阴肺经。养戊土而行降摄,补辛金而司收敛,善熄风燥,专止疏泄。
《金匮》薯蓣丸,薯蓣三十分,麦冬六分,桔梗五分,杏仁六分,当归十分,阿胶七分,干地黄十分,芍?药六分,芎六分,桂枝十分,大枣百枚为膏,人参七分,茯苓五分,白术六分,甘草二十分,神曲十分,干姜三分,柴胡五分,白蔹二分,豆黄卷十分,防风六分。蜜丸,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以虚劳之病,率在厥阴风木一经,厥阴风木,泄而不敛,百病皆生。肺主降敛,薯蓣敛肺而保精,麦冬清金而宁神,桔梗、杏仁,破壅而降逆,此所以助辛金之敛也。肝主升发,归、胶滋肝而养血,地、芍润木而清风。芎䓖、桂枝,疏郁而升陷,此所以辅乙木之升发也。升降金木,职在中气,大枣补己土之精,人参补戊土之气,苓、术、甘草,培土而泻湿,神曲、干姜,消滞而驱寒,此所以理中而运升降之枢也。贼伤中气,是惟木邪,柴胡、白蔹,泻火而疏甲木,黄卷、防风,燥湿而达乙木,木静而风息,则虚劳百病瘳矣。
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语。四时之气,木火司乎生长,金水司乎收藏,人于秋冬之时,而行收藏之政。宝涩精神,以秘阳根,是谓圣人。下此于蛰藏之期,偏多损失,坎阳不密,木郁风生,木火行疏泄之令,金水无封闭之权,于是惊悸、吐衄、崩带、淋遗之病,种种皆起。是以虚劳之证非一,无不成于乙木之不谧,始于辛金之失敛。究之总缘土败,盖坎中之阳,诸阳之根,坎阳走泄,久而癸水寒增,己土湿旺,脾不能升而胃不能降,此木陷金逆所由来也。法当温燥中脘,左达乙木而右敛辛金。薯蓣之性,善入肺胃而敛精神,辅以调养土木之品,实虚劳百病之良药也。
十,中药大辞典
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块茎。11~12月采挖,切去根头,洗净泥土,用竹刀刮去外皮,晒干或烘干,即为毛山药。选择粗大的毛山药,用清水浸匀,再加微热,并用棉被盖好,保持湿润闷透,然后放在木板上搓揉成圆柱状,将两头切齐,晒干打光,即为光山药。
生山野向阳处。现各地皆有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