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最后一天,周遭被浓浓的“告别”氛围笼罩着。人们忙着告别2017,忙着告别青春,忙着告别那些逝去的岁月。
我们都无法抓住时间,好像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在流淌的时光里,留下自己或深或浅的脚印。我们不停的走啊,走啊,可究竟会去往哪里,却没有人知道确定的答案。
或许,人生路漫漫,无解亦是解。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曾提笔写了好几个主题。其中不乏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青春已逝的感怀,对2018年的展望与规划,甚至还给生命中一些重要的人写了信。我想留下一些蛛丝马迹,以便日后的自己再回首时,发现原来曾经的自己也是这般鲜活的存在过。
所以,今天我依然选择用文字记录的方式,与大家分享,在2017这一年,我所明白的几件事,就算是对这一年,最好的告别。
一、关于学习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主要分配在两大块:一是阅读,二是写作。全年我共完成了两个100天行动计划。这两个行动计划是交叉着前后完成的。一开始是坚持日更,每篇500字。后来日更坚持到第64天的时候,我开始坚持每天看书,每天看书的时间不会定死,20分钟至2个小时不等,会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直到现在,已经养成了一日不读书,不写文,就总觉得少了点儿什么的习惯。下面我分别说一下这两个模块。
1、阅读
Q1:静不下心来,看不进去怎么办?
我相信,这个问题其实会困扰大部分的人。大家总是在提倡全民阅读,坚持阅读。可怎样才能静下心来阅读呢?我的方法很简单:
1)、硬读。意思就是,读不下去的时候,也要坚持读,反复读,看一遍看不下去就看第二遍,再不行就第三遍,第四遍,直到这句话看进去了为止。
2)、每天阅读。这一点很重要,因为阅读也是需要培养习惯和状态的。一开始的时候,不要一味追求速度,可以每天一点点,先完完整整,从头到尾的读完一本书。读完一本书是很有成就感的,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信心,然后循序渐进。
Q2:不知道自己该读什么书,怎么办?
我身边有很多人,总是问我,市面上的书太多了,畅销书也是一波接着一波。我到底该怎么选择啊?往往这种时候,我会建议从这两个方面进行选择:
1)、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说的一点没错。我通常会告诉那些朋友 ,不知道自己如何选择书籍的时候,就去找自己感兴趣的读。有些人可能要问了,那要是我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儿怎么办?其实很简单,有这方面困惑的朋友可以试试我接下来说的这个方法。
去逛“豆瓣读书”。豆瓣读书有最全书籍类型分类,我们可以去每种分类下面找评分最高的,然后去看内容简介。若是对内容简介感兴趣的,就可以找来读一读。不要怕看了之后不喜欢,浪费时间。因为这不是浪费,而是在帮你找出真正的兴趣点。
2)、自我需求(自我提升)
自我提升,这是一个充电的过程。那么在充电之前,首先就要了解自身的需求是什么?比如不太会和陌生人沟通,不会和异性相处,不懂得如何管理团队,不知道该怎么理财投资等等,这里面可以借助SWOT模型,全面的分析自己的优劣势,缺什么补什么。
Q3:如何去阅读?需要每一篇都做读书笔记吗?
1)、方法选用
说到这一点,就不得不提一下关于阅读速度的问题。我们不难看到那种一年读几百本,几千本的人,暂且不说这件事的真实性以及他们阅读效果如何。我们需要弄清楚的是,这种方法是否适合自己。要我说,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阅读的方法,不但与书籍的类型有关,也和个人因素有关。有些书适合精读,有些书适合粗读。有的人喜欢每本书一字不落,有的人却喜欢一目十行。这都没有什么特定的标准,不一定要完全按照他人的方法,而是借鉴后融合提炼出适合自己的,这才是最有效的。
2)、是否做读书笔记
读书就像是在寻宝,探究未知的奥秘,应该是充满好奇心和渴求的,是美好而享受的。所以,别为了读书而读书。依照自己的判断,有些书是拿来消遣的,那就痛痛快快,一气呵成的读完,开心就好;有些书是需要总结干货的,那就好好总结提炼,做思维导图;还有些书是用来发散思维的,那就把自己在看书过程中产生的奇思妙想记录下来,以备日后使用。所以,不同特点和类型的书,有不同的对待方式。以下这两篇是之前我做的,大家可以随意看看,感受一下。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这篇特色是我自己手绘了一张书中主人公朝圣之路的地图:《也许世界缺少的,是少一点理性,多一些信念》
《穷查理宝典》读书笔记。这篇特色是全书核心内容的梳理,以及整体的一个思维导图:《干货丨《穷查理宝典》全书核心内容梳理(内附思维导图)》
2、写作
其实真正意识到自己可以坚持写作,是在2016年年中。那时我创建自己的个人微信公众平台,开始在上面写一些生活上的感悟,还有书评影评之类的。后来被朋友发现,于是推荐我给一家动漫公司的公众平台写文,没想到阅读量挺不错,收获了一些人认可的同时,也获得了有生以来的第一笔稿费。至此,我才真的意识到,自己的文章应该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于是也就有了现在简书上的“包子抹茶味”。
我粗略估算了一下,2017年在简书上已发表的共有85000多字,加上日更和活动推文的106000多字,一共写了约19w字。其实看到这个数字还是比较震撼的,但是数字并不能够说明什么,文章的质量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关于写作,我总结了一下几点。
Q1:是否坚持日更?
关于“日更”,网上的观点也是两级分化比较严重。但别人的观点,终究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因此“日更”是否有用,还是要自己试过时候才知道。但就我而言,如果没有充足的输入,你的输出就意味着写流水账,和日记没什么区别。
在这里建议大家,多输入,常输出,勤总结。写作一是需要一些天赋,二是需要作者有敏感的捕捉情绪痛感的能力,三是要坚持长期大量的阅读,同时学习并总结写作方法。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进步缓慢。
Q2: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办?
很多人都困惑于自己没什么东西可写,其实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复杂。作为一个零基础起步的写作小白,就给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起步的。
1)、可以写自己的日常感悟。在我们平时的生活里,其实有很多的题材可以写。比如,有一次和许久未见的朋友聚会,我偶然得知她患有中度抑郁症,当时那件事对我的触动挺大的。于是回头就写了《我最好的朋友,是一个中度抑郁症患者》这篇文章。
后来又因为观察到大家对于单身话题的关注度比较高,于是结合自身,来深扒了一下背后的原因,就有了《我就是那个一直单身,却被误以为有对象的人》这篇文章。
2)、旅行游记。这是一个很好的写作方向,当我们有机会出去旅行时,可以用文字和图片相结合的形式,整理成游记或者攻略在简书上发表。给自己留下回忆的同时,也能分享给更多的人,提供帮助。记得当时也是因为旅行回来,写了一篇《一个人旅行时,我在想什么?》的文章,才被编辑发现的。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吧,感恩。
3)、书评影评。没东西写,试试给一本书写书评,或者看完一部电影后写写感悟吧。时常翻开看看,也会有不同的感悟。别人再问起时,也不会是想不起来的状态了。
4)、多阅读热门爆款文章,找灵感。当我们缺乏写作素材的时候,可以去看看这些文章,不是说照搬照抄,重新加工。而是要善于分析这些文章背后的用户需求痛点,多对比,多总结归纳,然后写出有自己风格调性的文章。
二、关于感情
2017年这一年,我都是在与各种各样的人分别。这其中,有相识好几年的朋友,也有相识几个月的朋友,还有那个唯一一次自己主动付出去追求的男生。总之都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得不分开了。我从曾经那个喜欢说“你我相聚又分离,便是再见的意义”的女孩,变成了喜欢说“所有的相遇都不过是离别之始”的女孩。与其说对于感情,变得悲观,倒不如说是更加的能够释然了。
1、珍惜身边真心爱你的人
人们好像总是在快要失去的时候才懂得珍惜,可往往那时就会觉得一切都晚了,都来不及了。亲情、友情、爱情都是如此,千万别等到失去了才开始后悔。
2、喜欢一个人就勇敢的去追
在这一点上,今年的我应该算是突破了。曾经我以为女孩子主动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人是一件挺不矜持的事。可当我真的明白,遇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人,那种主动真的就是不自觉的,因为根本忍不住。忍不住想要联系他,忍不住想要见到他,忍不住想要与他分享所有的一切。
尽管最后这段由我付出的感情并没有一个圆满的结果,但我却明白了一个道理。女生主动追求一个男生是一种自信,真正成熟的表现。遇到喜欢的人,大声说出来,这没有问题。所以,我一点也不后悔自己的付出,也坦然接受这个结果。因为,我收获了更好的自己。
那些有喜欢的人,却没有勇气告诉对方的朋友,别再犹豫了,毕竟,人生真的太短了。
3、男人和女人的思维是有差异的,有时该相互换位思考
其实很多婚姻和恋爱的不和谐,都是由于我们并不知道男人和女人的差异在哪里。并且在问题出现的时候,不会换位思考,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抱怨。这里推荐一本《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可以说是把男女差异分析的很透彻了,值得一读,对充分了解两性关系有很大的帮助。
三、关于生活
关于这一点,最令我开心的要数今年六月份的那场独自一人的旅行了。这场旅行带给我前所未有的体验,前后共计12天,从乌鲁木齐出发,先是去了西安,然后去了广西。一路上,见众生,见众景,更重要的是见自己。这场旅行为我指引了人生中的另一个方向,同时也开启了另外一扇大门,对我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旅行让我更加知道自己要什么
人们常说,身体和灵魂,一定要有一个在路上。可我很贪心,这两个我都不想停下来。旅行之后,我开始认真写文,知道了生活不单单只有工作,还有很多更加精彩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发掘。同时,人生也不是只有一种活法,我们可以创造出许多不同维度,不同领域的生活。
因为旅行,我爱上做手帐;因为旅行,我爱上摄影;因为旅行,我认识了很多达人,至此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更加的洒脱和自然,随心随性。
2、多去尝试,别怕试错
这一年里,我开始尝试往自媒体方向延展,同时开始培养自己新的兴趣爱好。我正在成为一个更多元化的自己。多去尝试,才能去发现自己究竟喜欢什么,适合什么。千万别让周围的环境限制住自己的想法。
3、拆掉思维的墙,不断打破固有认知
说到这一点,就不得不提今年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穷查理宝典》。里面的两个观点让我受益匪浅,一是跨学科思维;另一个就是跳出局限,不断打破固有认知。
跨学科的学习,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全面的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让知识能融合的更好,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一个人能够不断的突破和推翻自己曾经认定的观点,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可这往往却是新出路的突破口。
行文至此,就算作是对2017年的一个告别罢。零点的钟声即将敲响,2018年就要来临。此刻,我将怀着美好的期翼睡去,准备好迎接那轮新升的太阳。
凡是过往,皆是序幕。明天又会是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