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没有学习的能量
你是不是曾经为老师写给孩子的评语里有这么一条而烦恼:上课思想不集中,爱做小动作。我想应该没有家长愿意看到自己孩子有这样的评语吧。
学校的现状是一天十几节课,仅有的课间十分钟也常常被老师们占用,孩子们几乎是几个小时坐在课堂里一动都不能动,稍微动一下就会被老师说成是“不注意听讲”。
有科学研究证明: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最多只能保持连续一个小时的专注度。
课堂里孩子们注意力的集中度与老师上课是否够生动,内容是否够吸引人有关。作为过来人我们都知道,其实老师每节课里要讲的重点内容最多只占整节课的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在这十分钟里老师可以要求孩子聚精会神听课,以便吸收重点知识,但是在后面围绕这个重点做解释的时候,如果仅凭孩子“动一下”或者“坐不住”来跟孩子学习态度是否认真去挂钩,未免有点不科学了。
专心听讲是高效学习的体现方式之一,但是保持几个小时一动不动,那不是老师所谓的高效学习,它是一种对于高效学习习惯的误区,这是在我阅读了一本《如何高效学习》的书后得到的启示。
作者在书中指出:学习要有能量,那些学习的高手们是通过运动、睡眠、食物、饮食,让自己有一个好的学习状态。
长时间的学习肯定会让身体感到疲累,在累的时候其实就不应该学习,否则就是在无谓地消耗时间。
在做回家作业的时候,如果孩子感到累了,不如让孩子先去休息会儿,睡觉或者玩,等到不再感到累的时候再回去学习,这样才会让每一分钟都有价值。
所以那些逼着孩子去开夜车的家长的行为不可取,并不是熬夜时间越长就代表学习效率越高。
二、高手们知道整体性学习会给他们带来好处
《如何高效学习》这本书里提到:厉害的学习者都不是死读书,而是整体性学习。在整体性学习中,他们可以运用到大脑神经元串联起已学的所有知识体系,他们发现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用一个学科的经验去解释另一个学科,它会加速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由于整体性学习是站在一个高度重新理解一个学科,正好培养了他们串联知识的能力;增强了跨学科举一反三的能力;完善了结构化思考,组建学科知识的整体框架的能力;锻炼理解知识的模型,用具象理解抽象的能力。
其中,串联知识的能力远比理解知识点重要得多,知识点的互相连接使他们以后在学新知识的时候,能达到一点就通的目的。而这点恰恰是普通人缺少的。
三、高手们学的不是书中的知识,而是学习它的思维模式
在书中,作者还提到了这么一个观点:学习就是把书上的思维模式变成自己的。
1.高手们在学习的时候其实学的是结构。结构化思维是将一本书看成一个网状化结构的整体,在学书里面内容的时候是以结构去解释这个内容,就像他们所说:“如果你不会解释你就学不会一个新知识。”
2.如果结构是学习的门户的话,那么模型就是开门的钥匙,模型是高手们思考的形态,他们努力锻炼自己怎么把复杂问题抽象成好懂的事情。
例如,高手中的代表“刘主编”把写作比喻成调和果汁的故事:有三瓶果汁,他们分别是代表叙述的西瓜汁,代表抒情的苹果汁和代表议论的橙汁。在一个空杯子里将这三种不同的果汁混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篇文章,由于杯子里每次倒入的果汁量的不同,混合出来的效果自然也会不同。
倒入代表叙述的西瓜汁多一点的,代表抒情的苹果汁和代表议论的橙子少一点的,那么这就是一篇记叙文;同样,如果议论多一点而其它少一点的,就变成了评论性的文章;以此类推,如果抒情多一点,其它少一点的,就变成了散文。
他说:“我们不难发现,任何的文章都由这三种表达的形态构成,叙述的侧重点不同写出的文章也会不一样,就像不同的量掺出来的果汁味道自然不同一个道理。”
3.当把所有学到的知识利用“高速公路”串联起来后,高手们会发现很多学科相互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而且很多原理也是相通的。很多类似的分析模型,都可以被人们引用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中。
明白了这些道理后会让他们对原来不了解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会让他们学得更快。
4.懂得高效学习的人说:“思维导图的制作有助于人们抓住信息的要点,它既是人们思维的直接反应也可以是日后温故而知新的依据。所以它应该成为我们最直接和具体的学习方法。”
人跟人的差别其实就是学习效率的差别,会高效率学习的人懂得避免常人所犯的错误。他们懂得运用ART理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脑不断切换的理论。就如美国畅销书作者卡尔·纽波特曾经在《深度工作》一书中提醒过人们,在学习中要注意劳逸结合。因为懂得,他们才能给自己增加学习的能量储备;因为懂得,他们才会异于并超出常人。
懂得如何高效学习的人,一定都有好的学习习惯,坚持阅读和坚持书写是他们最重要的两大法宝。坚持阅读使他们保持了大脑的活跃度,而坚持书写则保持了他们表达渠道的畅通。
总结高手们的经验,借鉴他们的思维模式,是为了让我们最终也成为学习中的高手,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做,我们和高手之间的差别会越来越小,甚至有一天会超越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