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同事聚餐,回来打了辆黑车(因为便宜),司机三十多岁,背头,穿着整洁的衬衫,很帅。路上聊天,他开始聊自己怎么挣钱。在没有利益相关和资源整合的陌生人面前聊挣钱,他似乎没有太多的顾虑和压力。
司机感慨现在经济不好,加上网上约车的发展,黑车不好开,想找别的门路。他前两年在郊区买了一个很小的房子,40平左右,市值两百万左右。他打算把这个房子卖掉,各种循环贷款加杠杆,换了一套五百万的的新房子,现在在琢磨入手第二套,趁着现在各个城市的限购降温期,赶紧入手,买到就是赚到。
我不懂房地产行情,但是会有刻意地去了解每个月经济数据的习惯,把它作为社会变动趋势的一种刻度,他说着,我顺手用手机去查,10月制造业PMI上升至51.2,说明制造业回温明显,会不会反映出实体经济和房地产的跷跷板效应?同时,在9月,上海非金融企业的人民币贷款仍在下降,房贷占总信贷比仍在上升,也就是说企业已经捂紧钱包,居民仍在房子上冲锋陷阵。
我问司机:“要是有这么一种可能,房价下跌了,怎么办?”
司机愣了一下,转过头瞄了我一眼,那意思是,小伙你买不起别乱说话,他说:“你考虑多了,那么多人都是高价买房,要跌也不是我一人,再说,几年前相信房价会跌的人现在肠子都快悔青了吧”
我说:“看居民存款增速都下降到一位数了,房贷还增长了这么多,这有点不正常吧。”
司机说:“国家这么强大,不会让房价跌的。”然后,他就沉默了,气氛稍有点尴尬。
这是个短暂的、没有赢家的辩论,我和司机没有本质的分歧,我们均基于同样的事实认识,中国经济不好,房地产过热。但得出并非一致的结论,他基于对国家,对众多民众的信心,我无法判断大趋势,但总是心里却有担忧和疑问;他看到了时势如潮水,要顺势加入,账面上的数字就会疯狂地向上变动,我担忧的是潮水褪去海底的礁石(当然极有可能没有);或者说,他是乐观主义者,我是一名悲观主义者。
说实话,悲观并不是一种好的情绪,它会束缚着你的重大决定,会带来焦虑和痛苦。
但或许,在我们这样的时代,有点悲观精神未必不是坏事,财富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创业热”、“电商热”、“IP热”、“网红热”像滚烫的潮水,带给一批人无尽的快感和刺激,而传媒大军只宣传站在浪尖上的人,浪下的人却被掩盖住了,这样的做法成功地挑逗了无数旁观者的神经。
前几天,看到了一部记录片,叫《万心引力》,拍了很多创业者,挑选了七个人,每个人介绍十几分钟。有已经打出名堂和品牌成功者,也有仍在努力和坚持的前进者。
其中一个印象比较深刻的创业者,做食材网店的把文瀚。
此人毕业后来大公司做的顺风顺水,后来辞去了工作,创办了一家食材的网店,作为甘肃人的他为了寻找食材自学普通话,来到了四川的深山老林寻找未经污染的蜂蜜和笋干之类的食材。
他单枪匹马,一人挑选、采摘、购买、拍摄。把文翰在整部纪录片里毫无演员的自我修养,全程皱着眉头在一堆食材里掏来掏去。因为对食材的品质和保鲜时间的要求极高,所以他的网店规模很小,产品只有不到三十样,价格不贵,包装结实。
如果按投资人的眼光,这种模式肯定不行。你得像现在好多美女直播一样,不会唱歌不要紧,不会插科打诨也不要紧,会扯扯吧,一边喊热,一边把领口向下拉拉就行了,重要的是会挑逗,有卖点。按照“消费升级”的思路,把文翰应该加个故事,然后跑量,消费者花稍微贵点的价格,买个充满情怀的故事,获得中产阶级的优越感,网店的流量也上去了,这才符合电商思路。
但他并没有这么做,他依然是一个人,虽然看起来有点难。
乘势而上并不难,加入一股潮流当中,消耗骨子里的纯真热情,当潮水退去,我们真能保证全身而退吗?
我们都希望能从“集天时地利舍本逐利拿到几百万融资却依然前途未卜”的创业故事中得到启发,却觉得老老实实做一件事,走一条笔直的路没有参考意义。
这个纪录片和我们想象的干一番事业的状态不一样:受气,被打击,没有伯乐,没有同侪。纪录片的导演到最后,也没以汪峰的歌作为背景音乐煽情,你看到两年后他们的困难依然没有被解决,规模依然没变大,但没有一个人在放弃。
影片的最后是,潮水退去后,在浪下行走的人或许依然艰难,但他们不会被拍死在礁石上,他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