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住在农村,上的是村上的小学校。那时候没看到过电脑,也没有多媒体,孩提时代的我们却独有一番乐趣存在。
青瓦白墙构成的一圈教室外,就是由红色矮围墙围成的操场。课间十分钟,小小的操场上就热闹至极,打打闹闹追逐的,跳皮绳的,踢毽子的,还有弹弹珠,滚铁环这类不被允许的。男孩子们总是会耍得满头大汗,才会在上课的铃声中不舍的冲进教室里。
那时候的我们,皮得像猴,总是精力充沛。课间死命地跑,课上就脑袋一点一点地打瞌睡。果真应了老师的话,上课风都吹得倒,下课狗都撵不上…
记忆中,一年总会有一次还是两次看电影的机会,那时候就会特别高兴,一直就盼着盼着。那个时候也没有多媒体,到了看电影那天,不知道哪里来的放电影的就会拖着装备来学校。
老师会提前选一个大的教室,让高年级的学生把桌子板凳全部搬到教室外的走廊上放着,然后放电影的人会拿出他们带来的黑布把两边的窗户遮住,瞬间教室就变得黑黑的,没有一点光亮了。投影用的投影布会挂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到了电影开放的时候,就会有一束光从操作人员操作的小机子里放射出来,然后画面声音就都有了。
那时候小学校一共都没有多少人,一到六年级的小朋友全部挤在一起,那个教室都还有空余,学校外面的大人们知道我们放电影,也会挤进来一起看。刚开始全部叽叽喳喳的兴奋着,估计吵得头疼,电影一开始,全都安静下来,好奇地盯着投影布。
毕竟是小孩子,等新鲜劲过了,有的就开始坐不住了。好奇,喜欢探索是小朋友的天性,他们对能让画面出来的那束光感兴趣,于是就有人拿手抓那光。刚开始只是微微的试探,投影布上就出现一个手,后来就大胆了,整个光都遮住了。这时候就到了骂骂咧咧的时候,那个作怪的小朋友也被请出去,然后不知道去哪里玩去了。
仔细回忆一番,那时放的电影都是打战的片子,是炮火连天、还有和敌人斗智斗勇的场景。大概是为了培养我们的爱国情怀吧。高年级的同学看完电影后,还被要求写一篇不少于多少字的观后感,我当时是最讨厌写这个的,每次写都像是在挤牙膏,凑字数…
记得到了五年级后,就再也没看过这样热闹而又便宜的电影了。印象中好像是在五年级下期,那所小学校就被认定成危房,我们不得不被合并到乡上的中心校去。
中心校比我们学校大,那里还有多媒体教室,微机室,图书室。看电影可以在多媒体教室,不用搬桌椅,不用订黑布,却独独少了那番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