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环境会塑造人。另一方面,人也可以创造环境。整体来看,人所处的环境相对改变是比较少的。
昨晚看奇葩说,法学高材生詹青云说自己是通过不断变换环境,不断转学,向外走,最后选择进了哈佛大学。在这期间,选择的同时意味着她也放下了很多,不断选择不断放下。用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放下亦是收获,去辩证“伴侣要去一线城市工作,你是否愿意放下一切跟他/她去”的正方立场。
我是个不太能放下的人。虽然看过《断舍离》生活的物品也能做到一定断舍离,但在情感和环境的选择上不够主动积极。
【房子】毕业后的租房房间大概20平米,有时想把梳妆台和学习桌分开,但做不到。这让我渴望宽敞阳光充足的房子。也希望拥有自己的房子,积累财富(再思考必要性,首付与分期)新的一年,想要换个有阳光直射的敞亮的房子。
【家】偶尔回家非常温暖和治愈,每周休息日会通一次电话。
【社群环境】发现跟着靠谱的持续成长的人儿没有错,往往这些人也非常乐于分享,会建立属于自己的社群组织。
1. Bobby白冰的即兴演讲群,如今已经到了1212天了。期间来来去去,但它一直都在,这也证实了一群人走得远这句话吧。
2. 阿果的成长营—参与了思维导图课,21天好书共读,52周课,年末写作营。维度越来越多且助人。
有点遗憾的是没有加入线下的成长营。大学时候想要参加Toastmaster组织但因为距离和会费搁置了,毕业后工作时间和活动时间又有冲突。
【城市】大学及工作的2年半时间都是在宁波这座城市。也非常向往北京上海这两个一线大城市。尤其是上海,很容易接近我非常感兴趣的会让我血液奔涌的话剧。有一次住airbnb,住的地方上海人是个设计师,她非常讲究,喝热水冷水咖啡茶美式英式还要用不同的杯子,很有意思。新的一年想要多去一线城市走走,培训,或者发展。
【创造环境】一平方米的静心,打造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空间。心理上也打造自己的空间。
我们的生长环境是与生俱来的不能改变,但长大成人后我们可以自己创造环境,选择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