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念平城粽飘香
看到嗅到景区小吃店、住宅区周边超市、大街小巷商业柜台展示的形形色色、各种滋味的粽子,我恍然意识到,大学毕业至今,已经13年没能回家乡大同——平城过“端午”了。久违的枣粽已然成了让我垂涎三尺、津津乐道、想念至极的极致美味。
或许会有很多人问我:“食在广东。广东的裹蒸粽富含咸蛋黄、火腿、烧肉、烧鸭、冬菇、虾米、栗子、花生等海陆空丰富食材,足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各层次味蕾,难道还比不上你们大同单调的枣粽吗?”其实,我并非要在两种粽子或者说两个地域之间分个伯仲。在我心里这两种应节食品无关乎其自身的美味与否,无关乎我们对于地方特色的褒贬与爱憎,只是单纯地寄予着我这个异乡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勾起我翻江倒海般的家乡记忆。
我的家,山西塞北,北魏古都,平城大同。每年端午时节,家家户户都会齐心协力制作甜而不腻,滑而不粘,享有“角黍包金,香蒲切玉”“黄金白玉裹玛瑙”“万物幻化终有因,千年角黍在三晋”等美誉的最传统的枣粽、二米粽或白粽等等。
其中,我最喜欢的枣粽,因谐音为“早中”,寄托着家人们对考生金榜题名的默默祝福,自古至今,都是学生考试前特别是高考时早餐必备之饱腹美食。清香的雪白糯米加上几颗祛核大红枣,穿上鲜绿的粽叶外衣,系上根细细的腰带,色香味俱全,具有着健脾养胃、固肾美颜等功效,实乃男女老少补充能量、养血滋补之佳品。
一到五月初一,平城的端午节可以说是正式拉开帷幕了。孩童们可以顺理成章地精心臭美一番,在手腕、脚腕、脖子上都系好五色花线搓成的“百索”,“为屈原缚蛟龙”;在脖子上或腰间佩戴以老虎、狮子、花卉鸟类等为形状,用碎布包裹的,内装雄黄、苍术、香需等中药材及香料的香包,直到端午节早晨太阳出山前或一百天后再摘下来,以求驱五毒、保健康;有些家庭还会用碎布、细茭杆做成符节,缝在孩子背上,俗称“讨吃子”,取意人穷命大,以希望孩子消灾免难,健康成长。而大人们呢,则要带着自家包好煮熟的三角粽、狗头粽等香甜粽子相互串门、走亲访友、谈天说地,用互赠应节美食的方式,增进彼此之间的真挚情谊。
端午节当天,千家万户的房门上都会插一束人形或虎形的艾蒿,既可辟邪,又能驱蚊。清晨,人们在煮粽那沁人心脾的清香中醒来,美美地享受粽子加炸大头麻叶的美味能量早餐。上午举家前往城楼城墙或街市商场,好好逛一逛,叫做“窜城墙”,营造出“男女老少齐登高,佳节观景乐陶陶”的欢乐景象。中午,饭桌上大人们理所应当地觥筹交错,共享雄黄药酒,美其名曰“除百疾而禁百虫”;小孩子则要由母亲用筷子蘸酒,点在耳、鼻及肚脐等处,用以辟瘟和驱除蛇、蝎、蜈蚣、蚰蜒等五毒虫害。
整个端午,平城都弥漫在幽幽的艾香和粽子的清香之中,人人脸上都绽放着会心的微笑和满面的红光,单纯而满足,甜蜜而幸福,充实而美好。我想,这就是“家”的味道吧,暖暖的,甜甜的,满满的都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