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拖延症,比如工作拖延症:做事情拖拖拉拉,明知道应该今天做,非得拖到明天、后天;约会拖延症:一约会就迟到,只要约人必定迟到,明明知道路上堵车,非得拖到要迟到了再出门;睡觉拖延症:该睡觉的时候,拿着手机刷半天朋友圈,也不知道在看什么,就是拖着不想睡,每天不拖到半夜不罢休;起床拖延症:就是赖着不起,浑身没力气,一想到起来要开始新的一天,简直生不如死;关系拖延症:该处理的关系不去处理,该约人吃饭谈事情就是不想约,一天拖一天,直到木有然后了......
有的人是在特定的问题上拖延,有的人在所有事情上都拖延。总之就是能拖就拖,心里每天好像装着一百个小人一样,打来打去,辩论来辩论去——做还是不做,面对还是逃避......然后忽然发现能量和时间都被消耗过去了,结果还是原地踏步,啥也没干成~ 这种内心的煎熬和战斗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真是谁拖谁知道啊~
要命的是拖延症貌似还是很普遍的现象。我的个案L是个编辑,她就有长期的工作拖延症,明明这两天要交稿,但一旦要写的时候心理各种打鼓,总想找一百个理由推辞掉,于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后一刻稿子是绝对写不出来的,而且还有个要命的症状就是每当即将开始写的时候,心里就会有个声音冒出来想要逃走,去看各种电视剧,L几乎看过所有的美剧、港剧和热播剧,而且一看起来就停不住,必须奋起直追,一直看完才罢了~
对这个问题她一直很苦恼,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
我让她回想每次想到要工作的时候她的感觉是什么?她想了想说,心里会有一种莫名的烦躁不安的感觉,好像很怕要去投入到那个过程中去,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一种隐隐的焦虑感。我又问她每次没完没了的煲电视剧时是什么感觉?她说是一种熟悉、亲切的感觉,一种好像有人陪伴的感觉。
深入了解了L的成长经历发现她小的时候父母工作都比较忙,常常她独自一人待在家里,即使父母有一个人在家,常常也没时间陪伴她,她又很乖很听话,从小就很体谅父母工作的辛苦,因此只能一个人慢慢在孤独中安静的成长。
其实小时候无法与母亲有比较好的亲密链接的孩子内心里常常会产生强烈的分离焦虑,甚至严重一些的会有被抛弃创伤,由于在最重要的关系里没有被很好的接纳、呵护,而在儿时就学会了带着孤独和焦虑不安的感觉一个人面对生活,也就是一开始学习“投入”一段关系时失败了,慢慢长大了去试着“投入”任何关系都变得焦虑不安。
从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角度来讲,妈妈是世界上第一个客体,是那个应该接住我的能量和需要的人,如果她可以做的很好,孩子就会感觉可以自由的伸展自己的能量,可以全情投入而不用有任何后顾之忧,投入情感和精力是一件安全、快乐、享受的事情;长大后,这样的投入模式就会延伸到与工作、以及与其他人等建立的关系中;否则的话就会一想到要“投入”某件事或关系就会被唤起这种焦虑不安,潜意识会忆起曾经全情的投入是痛苦的、不快乐的记忆,因此就会出现各种拖延症,拖延症真正的含义就是没有足够的能量去投入,害怕去投入。而L不紧拖延,还通过看剧来寻找一种被陪伴的替代感,其实也是为了找寻儿时未被满足的需要。
我看过很多关于如何疗愈拖延症的书和理论,很多倡导比如如何设置计划,如何养成好习惯,如何励志,再也不做拖延狗...... 但其实拖延症是一种有问题的行为模式,背后有很深的心理需求,那就是曾经那个缺爱的孩子还在那里等着父母告诉她:“来吧,去投入是安全的,是快乐的~ 爸爸妈妈在这里,陪着你!”
没有了内心这股爱的能量,无法唤醒我们去做事的动力,那个担心、不安的内在小孩始终卡在那个地方,不敢向前,没力气起床、不敢独自睡觉,没有办法孤独的投入工作和关系。
在运用EFT(情绪释放疗法)帮助L彻底清理了这个模式之后,她表示身体很疲倦,但心里却非常舒服,说不出来的一种温暖的感觉流遍全身,想到电视剧好像也那么有吸引力了,再想想要交的稿子似乎不那么想逃走了,这种感觉很奇妙,但又很美好。
拖延是爱的能量不足够而导致动力不足,并不是“懒惰”,我们需要真正看见内在的自己,然后疗愈它,而不是不停鞭策已经受伤的小孩,还在伤口上撒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