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大学教育,最让人怀念的是抗战时期,如当时的西南联大,这几天在看汪曾祺先生写的散文,是关于昆明的,这本散文集的名字叫做昆明的雨,并不是通篇全写雨,相反和雨有关的只是其中的一篇,还没有吃些得多,提到吃是因为我虽然一直以来标榜吃只是为了填饱肚子的信条,但年龄越大越发现自己对吃完全无法抗拒,那美食简直赛过世间一切享受!扯远了,我不是为了说我的吃,而是说汪曾祺先生的散文的。我确实猜不透这本集子为什么要用雨做题目,但确实可以猜一下:我想大概分两种情况,如果是作者自己加的,那估计是昆明的雨给作者难以磨灭的印象,抑或发生过在雨里很痛的或者很好的事情,让人不能忘记,再或者是个隐喻,作者用雨代表些什么吧,除此之外,或许也可能是作者只是一刹那,觉得这个题目甚好;倘若不是汪先生自己起的,而是出版社编辑,那估计就为了图个文学味道吧。
这本集子中有很多是回忆作者在昆明的生活的,至于作者为什么会去昆明,文中有交代,当然即使不交代我们也是可以知道的,作者是当代中国非常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他曾经在西南联大读过书,而这本关于昆明的书,基本来自于作者就读西南联大时的记忆。关于写景的篇目,我看过就忘记了,只知道先生写得很是细腻,读完让人神清气爽,其他的形容词我天资愚钝,也想不出多少,但关于事的描述,倒是很能想起来一些。
先说第一个想到的,汪先生对西南联大为什么能够培养出数不清的精英的原因的一个分析,前两天记得我曾写过汪先生借用他人语言说的一个原因——自由,今晚不再重复,写写他另外体现在这本集子里的原因:这一段是作者对晚翠园曲会的一个总结,这一曲会是联大,云大的老师和学生在一起唱戏的一个活动。作者写完之后,就这个曲会的深刻的意义,做了一个总结,现摘抄如下:参加同期会曲会的,多半生活清贫,然而在百物飞腾,人心浮躁之际,他们还能平平静静做学问,并能在高吟浅唱,曲声笛韵中自得其乐,对民族复兴大业不失信心,不颓唐,不沮丧,他们是浊世中的清流,旋涡中的砥柱!他们中不少人对文化科学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安贫乐道,恬淡冲和,是中国知识分子优良的传统,这个传统应得到继承,得到扶植和发扬。
这大概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现在最缺的东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