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之辨:
香港电影光荣时代有部《苗翠花》,江华饰演的方德与洋人斗法,比纺织技术,前两场我们都输了。
第三场,方德请来一位精通刺绣的老匠人,他穷一生功力绣出了一幅双面绣,巧夺天工!
然而洋人说我们的机器,用两个小时可以织几百匹布,你这用两天时间只织了一小幅,我们又赢了。
江华醒悟,明白还是要正视自己不足,师夷长技。
方德之后引入洋机器,开设了工厂。
当年香港娱乐业立意之高又不乏娱乐性。
面对机械化效率,小作坊式产品,如果不卖出艺术品的价格,只能等待消亡。
当我们真的有大工业的能力,有大工业创造出的巨大购买力,我们才能有资格有能力去给那些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工艺品应有的对价,才能让小工匠小技艺有所传承。
如果没有这样的工业化底子,如果没有工业化带来的购买力提高,那些民间技艺才要真的失传。
人之为人,首先要养家糊口,不能只凭情怀的。
现在说的工匠精神几乎等于工艺品和奢侈品。
为什么说中国缺工匠精神?
因为上个世纪里我们一直很穷,意识形态是反奢侈品的。
为何又开始呼唤工匠精神呢?
因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新阶级需要装点他们的生活。
日本寿司很工匠么?
不,寿司很便当。
寿司的特点就是快捷方便不变质。
饭团加梅子海带,是一种士兵的战时食品。
高价寿司的起源,更不工匠,是外卖。
准确的说是赌场外卖。
赌徒们要赌博,寝可废,饭还是要吃的,哪有空大吃大喝,叫两个寿司吃了继续。
且,倾家荡产一掷千金都不在乎的赌徒,自然不会在乎几个寿司价格了。
当年香港股市发达应运而生的鱼翅捞饭,同一道理。
没钱穷讲究,有钱真讲究。
老舍写出了工匠精神的由来:
有了钱,买两个糖三角,只吸汁,不吃皮。
真有钱的,比如说扬州盐商下的淮扬菜。
饮食方面,扬州饮食,因受盐商奢侈的影响,很多东西颇变态。
比如居长龙,他可以做豆腐丝。
豆腐那么软,那么小,切成几千根长度细度一样的干丝,又不能有一根不断,一根不连,用汤一烫,全部发开。
像菊花。
天朝的饮食,论讲究,恐怕还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的。
而且技法上有些东西,拿红楼梦里的话就是:
吃尽穿绝。
比如刘姥姥吃的贾府茄子。
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刨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
再用鸡肉脯子合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豆腐干子、各色干果子,都切成钉儿,拿鸡汤煨干了,拿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坛子里,封严了。
要吃的时候,拿出来,用炒的鸡瓜子一伴,就是了。
难怪刘姥姥都感叹说:
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它,怪道这个味儿!
这不工匠么?
或者茄子之神?
乾隆皇帝回答英国使节,我天朝无物不备。
总是被人讽刺为狂妄无知。
却是当时实情。
其实天朝虽然地大,但何以能无物不备,只输出不输入呢。
靠的就是手工业技术。
比如雍正,就命令宫中仿制了眼镜。
他自己也戴,甚至赐给臣下。
宫中也可以仿制钟表。
当然也就是宫中自产自用。
跟眼镜一样,现在都默默的躺在故宫博物馆里。
工匠之物还在。
过去烧的瓷器,那时的肯定是化学不行的。
但许多东西现代也无法仿制。
搞不清楚他们到底怎么做的。
这些工匠全靠经验试错了多少次?
天才晓得。
官窑上面投了多少国力国帑。
天才知道。
宋瓷的工匠的瓷器这东西随着徽宗亡国就失传了。
以后就不是这个味了。
所以传世的,都是绝对国宝级。
碎片都是。
所以看看雍正乾隆的工匠制品,看看天朝的工艺品,乾隆这话倒是有底气的。
只是再有底气也挡不住船坚炮利的强盗。
即使是很一般的,家用家具,砚台,纸笔这些,过去一个大点地方望族的日用品,把现代一个小目标的富翁掏干,也不是啥难事。
要讲究,水深得很。
大唐的丝织品历史书写到:
一位商人穿着丝织衣服,人家以为是五层。他脱下来给别人看,是九层。
唐诗却写到:遍身绮罗者,不是养蚕人。
奢侈太过,终是黄粱一梦。
明朝。
陆子冈,善于治玉,天下无双。
《苏州府志》和《太仓州志》中,都有一些关于陆子刚制玉绝技的记载。
据说陆子刚琢制的水仙发簪,玲珑奇巧,花茎细如毫发,深受当时妇女的推崇。
“价一枝值五十六金”。
据说其花蕊为玉之瑕疵黄色杂质部。
因此巧夺天工。
他名声很大,后来给皇上治玉。
在天朝说句大实话,工匠似乎不是好话。
讲究的是求道,而不是小术与具体的器物。所以不能留名字。
而子冈非要留名字,御用之物上留名是大不敬,十恶不赦的重罪。
仇家知道他的脾气,知道他肯定要留名。
他花了条命,终于在历史上留下点精神。
只是刻玉绝艺从此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