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讲:"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在美丽的人间四月,我和爱人畅游潭柘寺,真是流连忘返。
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门头沟东南的潭柘山麓,始建于西晋,至今已经1700年的历史,是佛教传入北京地区后修建最早的一座寺庙。寺院初名"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寺",但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民间一直称为"潭柘寺"。
来之前,对潭柘寺的认识源于李谷一当年的一曲京味十足带动歌曲《故乡是北京》,歌中唱到“不说那,天坛的明月,北海的风,芦沟桥的狮子, 潭柘寺的松,唱不够那红墙碧瓦太和殿道不尽那十里长街卧彩虹......”,那潭柘寺的松树一定是很有特色的,没想到,这一见,就陶醉在潭柘寺如画的春色中。
大雄宝殿是寺内最雄伟壮丽的建筑,为古建筑中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式,木结构。和故宫太和殿的造型完全一样,“重檐庑殿顶、四面坡、八面流水、九个房脊,”是清朝最高等级的建筑。屋顶上的瓦是黄色的,黄瓦是皇家专利,只能皇宫、太庙、可以使用。民间是不允许使用的。一般的寺庙都是绿瓦、蓝瓦和灰瓦。戒台寺的大雄宝殿使用的就是绿瓦。但是潭柘寺的大殿使用的却是黄瓦,可见潭柘寺的地位之高。下檐额题“福海珠轮”。大雄宝殿这几个字是已故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福海珠轮”是乾隆皇帝手书。
娑罗树是佛门圣树,因佛祖释迦牟尼娑罗树下涅槃,因而受到佛教徒的崇拜。这种树原产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被一些佛寺种植。目前仅有少数规模大的寺院才有种植。娑罗树又称七叶树,叶呈长卵形,初夏开花,花是串状百花,开花时节,好像在黑绿色的大树上插满白色蜡烛,非常好看。
在众多的古树中,帝王树最有故事。相传这棵树种于唐朝贞观年间,距今大约有1400年的历史。清代的乾隆皇帝曾经封这棵树为“帝王树”,这是为什么呢?
皇帝命名的寺庙,皇帝命名的树木,潭柘寺与皇家不解之缘里,这棵千年银杏树,不仅最能代表潭柘寺悠久的历史,而且“帝王树“也是历代皇帝对树木御封的最高封号。
据说这帝王树能掐会算,他对于皇帝的更迭早有预见。清朝的皇帝即位的时候,树的根部就会长出新的小树,并且很快就和主干合拢;如果皇帝驾崩的话,银杏树会自然的折枝,皇帝驾崩,总有一根巨大的枝条会自然折断死亡,仿佛与帝王的命运息息相通,后来乾隆皇帝游玩,便封此树为“帝王树”。而上图中间大树上的疤痕是1976年maozhuxi过世的时候折断的,导游介绍说让人惊奇的是,当时正值枝繁叶茂。
这千年的古树,历经岁月沧桑,看尽人间世事,一定是有了太多灵气吧。
潭柘寺里的转经筒高约20米,因通常会将经卷装入转经筒内,人们每转动一次就相当于念诵经文一次,而这里筒内装有130亿遍经文,创下又一“世界之最”。照片中人们正在转动转经筒祈福。
潭柘寺观音殿西侧有个龙王殿,又称石鱼殿,在殿前檐下的左侧,挂有一条石鱼,长5尺,黑绿色,远看像铜,近看是石,这是一块含铜的石料雕而成的,敲击其不同的部位,可以发出不同的声响,十分悦耳,像乐器一样好听。据说这是在清代落入潭柘寺的一块含铜量很高的大块陨石。
关于石鱼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这条石鱼原来是南海龙王送给玉皇大帝的一条神鱼,放养在瑶池里,有一年天下大旱,疾病流行,玉皇大帝就把这条神鱼赐给了潭柘寺,让他到人间去救灾救难。当时,一道耀眼的电光划空而过,伴着一声巨响,有个东西从天而落,寺僧们跑过去一看,原来是一条大鱼,第二天早晨,大鱼变成了石鱼。这条石鱼广有神力,哪个省发生了旱灾,只要敲击一下鱼身上相应的部位,那个地方就能够下雨;人的身上什么地方有了伤病,只要用手摸一下鱼身上的相应的部位,伤病就可以痊愈。只要是善男信女的心地虔诚,就会百灵百验,所以信奉的人特别多,石鱼也是“潭柘四宝”之一。
潭柘寺的一处行宫院里,有一座四角攒尖顶方亭式木结构建筑,名叫流杯亭。它是根据我国古代三月三举行“曲水流觞”的习俗而建成的。流杯亭的地面用巨大的汉白玉铺砌而成,上面刻有蜿蜒曲折的水槽,巧妙构成南龙北虎的图案,从南向北看像龙头,从北向南看像虎头。
乾隆皇帝游览潭柘寺期间,常与王公大臣在此饮酒赋诗,你唱我和,将一带耳的竹杯盛上酒放在水道入口处,让其顺水飘流。如果在谁面前倾倒或停住,就要罚此人一杯酒或赋诗一首。悠哉悠哉的乾隆皇帝就在这里作过一首名叫《猗玕亭》的七言绝句。
在流杯亭北侧,栽有两种400年前从成都移植而来的竹子,金镶玉和玉镶金竹,统称为“龙须竹”,是康熙皇帝所赐。金黄色的竹干上有一道翠绿的纵向细条纹,就是“金镶玉”,而“玉镶金”就是翠绿色的竹干上,有一道金黄色的条纹,大自然真是太神奇啦!
抚摸着光滑的琉璃瓦,踩着斑驳的石板路,我陶醉在潭柘寺迷人的春光里。不知道1700多年里有多少人曾经来过,也不知这些有缘人中有着多少种思绪。千年的风雨,无限的风光,让我们张开双臂,去拥抱他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