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8 华杉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能做到不忧了,智和勇都不是问题。要不忧,关键在于接受。接受三法则,接受失败,接受自己,接受他人。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件,我一件也没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疑惑,勇敢的人不惧怕。”子贡说:“这正是夫子的写照啊!”
这三条,次序很重要,第一条是仁,仁是全德,包含了智和勇,不忧,也包含了不惑和不惧,因为忧,本身就是惑和惧,否则忧什么呢?所以我们重点讲仁者不忧。
仁者不忧。张居正解:“仁则心德浑全,私欲净尽,穷通得丧,皆不足以累其心,故不忧。”心德浑全,到底是如何浑全?“私欲净尽”,一般人看到这儿,就不学了。学得私欲净尽,学他干嘛呢?我不想私欲净尽啊!再说,张居正他老人家,也不是私欲净尽,他排场大得很!私欲净尽,他知行合一了吗?自己没做到的事,干嘛要讲呢?
这“不忧”,关键在于两点,一是无我,二是接受。
无我,就是关心他人,多过关心自己,就是稻盛和夫说的“利他”。怎么能关心他人多过关心自己呢,因为利己就在利他之内,不在利他的对立面。如果不是时时刻刻把自己的利害得失纠结在心,就没有那么多忧了。
这个无我利他的境界,读书是体会不到的,要在自己的成长进步中证悟到。就像很多企业家,创业时都是一心要自己成功,成功之后,就一心想成就他人,对内,在自己公司,想给大家打造一个理想国、乌托邦;对外,就想改变世界,造福人类。仁者,就是爱人悯物,一心一意要建设一个更加美好世界的人,那自己的得失,对他不那么重要,自然不会为之忧愁。世界没改好,一般来说,也到不了“先天下之忧而忧”那个程度。
这个境界,一般人达不到。还有人不理解的,认为这是说漂亮话。这个不强求。说第二条,“接受”,这是每个人都可以修养的。
接受,分三条,一是接受结果,二是接受自己,三是接受他人。
接受第一法则,接受结果。或者说,接受失败。因为成功人人都接受,能接受失败才是修养。
王阳明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名落孙山,他说:“我不以不得第为耻,我以不得第而动心为耻。”考试没考上,马上心里能接受结果,下回再来就是。忧愁焦虑,又有什么用。这就是前面张居正说的,“穷通得丧,皆不足以累其心。”君子素位而行,随遇能安,无论贫富得失,都不动心。
所以仁者之心德浑全,在于凡事付出努力,接受结果。我们的忧愁,主要是心理上不接受,行动上又不能改变。
付出努力,接受结果,保持安心。孟子说的“夭寿不二”,寿命长短都能接受,都不改变,一心一意做自己的事。死亡都能接受,那有什么忧愁?兵法讲“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讲接受死亡。死地还能生吗?既然是死地,生存的几率是趋近于0了。置之死地而后生,不是一种战术,而是一种态度,是接受死亡。首先在心里接受死亡,然后在行动上求生。如果心里不接受,怕得要死,愁得要命,那怎么活得出来?在韩国电影《鸣梁海战》里,日军大军压境,韩军根本没有取胜的可能。将士们吓得发抖,一起去找主将李舜臣:“将军!我们怎么办?!难道我们明天都会死吗?”李舜臣说:“你们还想活啊?明天我们都会死!”然后把营房全烧了,反正死人也不需要营房。他就是要大家接受死亡结果,这样才能带一群死士去作战,最终赢了这一仗。
付出努力,接受结果,就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嘛,所有的道理,都是一个道理,但是要自己去知行合一,自己证悟到。太多的人,每天都在问收获,忧、愁、惧,就都在里面了,一忧愁惧,一焦虑,就乱动作,越来越乱。
有人会问,怎么能不问收获呢?难道你不问收获吗?因为问收获,是然并卵,你问不来嘛!只有问耕耘,才可能收获。一心一意,夭寿不二的耕耘,收获自然来。如果他不来,我也接受。反正不接受也没有用的嘛!
接受,就是筑底,底线有了,才能站在底线上往上努力。否则脚底下是活的,不踏实,站都站不稳,还能干啥?
接受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凡事先想失败,接受失败,凡事先问最坏结果,把最坏的结果找到,心里上接受,然后再往上努力。一般来说,到不了最坏。我们的思维习惯往往相反,是一厢情愿,凡事先想最好结果,那什么最后结果你都接收不了!永远达不到你的预期,你会愁一辈子。
接受第二法则,接受自己。
这一条,一般人不太注意,但是病根往往在这儿。比如生了病,就要问苍天:“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我要得这个病?”不接受,忧惧不堪。或者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私欲,心里又有道德压力,不能接受自己。或者有自卑感,觉得自己能力不行,老是没有成绩。种种对自己的不接受,每日在痛苦之中。或者觉得自己不如某人,不服气,不接受,人家根本不知道呢,自己在那儿郁闷堵心。
所以还要加上接受第三法则,接受他人。因为我们会莫名其妙的对别人有要求,而且对别人的要求,比对自己的要求还高,那就更是给自己找郁闷了。别人你怎么要求得了呢?自己还管不过来呢,又不接受别人!人生的苦难啊,就是这样一件件自己找来的。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能做到不忧了,智和勇都不是问题。要不忧,关键在于接受。接受三法则,接受失败,接受自己,接受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