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中最有野心的人是谁?
不是甄嬛,不是皇后,不是华妃,而是最不受观众待见的小人物浣碧。
相较其他女人“只想安安稳稳活下去”的生存法则,浣碧就显得嚣张多了。
成于野心
作为甄远道的私生女,浣碧不甘屈尊于丫鬟身份,于是随甄嬛入宫后一度想通过招惹皇上,来改变卑微命运。
作为甄嬛同父异母的妹妹,她不惜与华妃和曹琴默联手陷害甄嬛,试图仗着自己与甄嬛容貌相似的优势,取代甄嬛在宫中的地位。
作为一个能力配不上野心的女人,她最终不仅如愿获得甄女身份,正大光明将生母牌位迁入甄家祠堂,还成功嫁给了甄嬛求而不得的果郡王。
从人生目标达成情况来看,浣碧可以说是《甄嬛传》中最成功的女人了。她实现了母亲的遗愿,完成了阶层的跨越,嫁给了最想嫁的人,还成为果郡王府唯一的女主人。
如此完美逆袭的人生本该是令人振奋和满足的,然而浣碧一出场,全是负能量:
要么看不惯安陵容,贬低她身份卑微凭什么获得皇上宠爱;要么看不惯孟静娴,痛斥她整日装模做样骗取果郡王同情;要么看不惯果郡王府稍有姿色的丫鬟,想法将之献给皇上,免了自己心头之患......
总之,即便成了实际上的人生赢家,浣碧也没有一刻是轻松、知足、愉快的。
死于执念
有人说,浣碧所有的不痛快,都源自得不到果郡王的真心喜爱。
对比宫中女子,谁又能得到所谓真爱呢,还不是都在顽强努力地活着。偏偏浣碧不行,明知果郡王心有所属还是千方百计嫁过去,明知自己不是对方所爱还是不满足于相敬如宾的婚姻状态,最后又以自杀的方式追随爱人而去。
任何执念,皆有来处。浣碧痛苦的根源不在于对爱情的爱而不得,而在于童年时期对爱的强烈不满足。特殊的成长经历,造就她内心爱的缺失和失衡状态,情执不过是这种不健康心理机制下的一种表现形式罢了。
不健康的心理机制催生了浣碧“心高气傲,目光短浅”的个性,也使得她所有的行为都透着矛盾的自卑与自负。
因为自负,所以“优越感”让浣碧看不惯出身卑微的安陵容受宠,也敢于把目标先后放在身份尊贵的皇上和果郡王身上。
因为自卑,所以“不安全感”让浣碧滋生出强烈的占有欲,她容不得果郡王身边的其他女人,更因为果郡王钟情甄嬛而郁郁寡欢。
可以说浣碧是个世俗功利的女子,最后为情自杀显得不太符合人设。
究其原因,她把自己的人生意义依附于果郡王身上,对方至死都未曾给她一颗真挚的心和一份完整的爱,当渴望变成绝望,就再也没有了活下去的价值和信念,赴死成为情理中事。
情执根源
情执到底是什么?对爱情的执念只是其中一点。亲情、友情、师徒之情,凡世间种种放不下的情感,皆属情执范畴。
有句话说“人终究会被年少不可得之物困扰一生”,这很好地诠释了情执的根源。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就是,不幸的人一生都在修复童年。
浣碧一生的悲剧,要从她私生女的身份说起。
甄远道爱上一名罪臣之女,两人私通并生下女儿浣碧。无奈这段感情只能暗藏不能示众,浣碧作为甄府实际上的二小姐,在母亲去世后被父亲领去,以甄嬛侍女的身份留在府中。
如果浣碧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说不定她会像流珠一样安分守己地尽好侍女本分。悲催的是,她不仅自始自终知道真相,还要低人一等地伺候跟自己同等身份的亲姐妹,看着对方享受自己也本该拥有的尊贵与疼爱。
世上最磨人的不是“不可以”,而是“本可以”,其中的遗憾给人留足了想象空间。浣碧的人生便是这般充满遗憾,在她的潜意识中,甄嬛所拥有的自己未尝不可拥有。
正因如此,浣碧才会觊觎甄嬛身边的男人。无论对皇上还是果郡王,浣碧对于他们的渴望,说到底都是在重复童年心愿:要像甄嬛一样,得到足够多的爱。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到一个细节。在甄嬛进宫时,浣碧起初并不打算随之入宫,而是想要留在甄远道身边,后来还是听从了父亲劝解才罢。这足以说明,相较于外面的广阔世界,浣碧内心其实更加渴望和眷恋父爱。
可惜,浣碧对爱的执念,至死未能如愿。她不是败给了甄嬛,不是败给了果郡王,而是败给了无法修复的童年。
头条号/公众号:双子姑娘,管理学/心理学硕士。
专注情感心理领域创作,针对情感问题、影视作品进行心理分析。
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