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晚饭后,忙完家务的走到惯常休憩的阳台,姐弟两完成的作业,已一本本整齐的撂着等着我检查。
看着心里不由的微笑。之前都是检查姐姐一个人作业,现在弟弟入学了,忙完后等他们左一本右一本的拿给我检查。作业写完时间也不早啦,洗洗到了该睡的时间。姐弟自由安排的时间只有作业后与睡觉前,要想自由安排时间多些,作业速度必须得提升。
考虑弟弟刚入学,以及人的特性,先易后难。每次弟弟作业写完检查完,再检查高年级姐姐的作业。每每这时弟弟乐高捣鼓老半天,姐姐的作业没完成,休息差不多的我也会在这个时间段练功。姐姐作业写完,洗完就并不多要睡觉啦,没有过多可以与我们一样活动的时间。
某日忙完的我惊奇发现,姐弟的作业整齐的码在我休息的小桌上。姐姐跟我说:”妈妈,以后我们作业依写完的顺序堆放,不可以先检查弟弟的作业。”
姐姐建议作业检查方法改变后,姐弟作业完成速度提高很多,不象之前慢腾腾的写着,有点困难的就眼巴巴的看着我。现在如有不会的都放在最后我在一起集中讲解,作业专注力也提升很多。我练功时姐弟两喜欢跟着,同频道机会越来越多。
当我把关注力放在自已身上,好好的提炼自已时。再用这种行动去但不是执着的去引导孩子,激发孩子本身的聪明思维。
02
弟弟的学习难度也在一点点加深。语文作业看图片写句子,学拼音阶段都是“中西药”结合。d b p 这几个字母太过相像,总是容易混淆。
”小弟弟看图片“写成句子。弟弟写的:小bi bi 在kan 书。“你写的念给我听下。”我说道。弟弟撒娇念了两遍,发现di写错了,不耐烦擦了重新写了一遍。
“写的不好,要重新写,你看都粘一块去啦。”我说。
“这样写也不对,那样写也不对,到底要怎样写。”没想到这小子还不高兴,越说越气愤,越说越伤心。
我没有理会他的胡闹,数学也有几道错题,检查后放到他面前。小子看到越发伤心,索性坐在那大哭,作业不改还大声叫:“讨厌鬼!"
”你的作业,妈妈帮你检查,你不订正还说妈妈讨厌鬼,作业没完成,老师也不是批评我。”说完我对已写完作业的姐姐说:“你去洗澡,妈妈去练功啦。”姐姐听了可高兴的说:“妈妈,我洗好也与你一起练,好吗?”我说:“可以呀!”
我与姐姐就各忙各的去啦。也没谁再理会弟弟。
愤怒是小孩的权力,过多的干涉与压制会让孩子压抑,但既然是无法避免的,就想办法去消解,让他自已慢慢学会处理自己的愤怒情绪。
03
弟弟洗澡时,我悄悄的再次检查好他的作业,并在错的旁边注记。姐姐轻轻地说:”妈妈,不是说不管弟弟检查吗?“
我说:”当然不能不管咯,不然弟弟作业没写好,不是会被批评。“要让姐姐知道,生气的妈妈也是爱他们的。之后姐姐跟着我愉快的练着“普拉提”,没人理会的弟弟洗好澡,看起来情绪也平复了很多。
走到我们面前,我当没看到,继续练我的功,弟弟开始一遍遍的围着我们打转转。姐姐受不了说:“你干嘛一直打转呀。”我也练的差不多,就站起来准备收拾。弟弟看结束了就赶紧走到书桌旁,故意大叫:”这个我不会做,叫我怎么做?“我悄悄的对姐姐说:“你去教下弟弟。”
时机差不多,我走了过去说:“再给你一次机会,要不要。”弟弟把作业都拿到我面前,情绪看起来已很平稳啦。
我趁势说:“你的作业,妈妈很认真的给你检查,可是你不但不订正,还说妈妈讨厌鬼,对吗?”弟弟也认识到自已的错误,头低着没说话。错误与没写好的也很快的完成。
订正后还讨巧的对我说:“妈妈,这个要签名。”之前他从来没有态度这么端正过。
陪娃作业的妈,练就腹黑的本领不可少,就陪娃写作业也需“斗智斗勇”。
04
弟弟是幸运的,陪写作业的经验都通过姐姐摸索练就。
刚开始陪姐姐写作业,姐姐常常会被咆哮包围。“你怎么这么笨?”的言语有时夹杂着肢体的侵袭。姐姐眼噙着泪花,还得一边默默擦着眼泪,一边写着作业。
每次吼完之后心里很不好受,心里想都默想:楼里的邻居是否听到自已如“泼妇”一样的怒吼。记得网上有段很火的话:孩子惹你生气的时候,请静下心来默念:亲生的!亲生的!亲生的! 随我!随我!随我!
姐姐写作业,拿着手机坐在旁边玩,不好的示范引导,而且姐姐看我玩手机,有点小问题就问我。
痛定思痛反省自已,决定脱离“女神”的行列。姐姐用祈求的眼神看着我,坚决的对她说:“妈妈有妈妈的事,坐这不是专门教你作业的,会的先写好,不会的先思考,最后妈妈在教你。”
这句话重复了很多次,姐姐包含弟弟这个习惯慢慢养成。这种方式反而更利于孩子写作业的专注力及速度的提升。
每天早上我将近6点需起床烧早餐。某日,阳台上传来轻轻的声音,我纳闷走过去看,姐姐居然没等我叫她,比我还起得早,在背前一晚没过关的书本。
对于觉悟的家长来讲,教育孩子只是个借口,自我教育才是真的。当你把自已教育好了,孩子只是美好的你的反映,他自然就会变好。
池田大作曾说过:尽管孩子说不出,他们也能切身感受父母的生活态度。与其用嘴向他们灌输正义良知,不如父母在自已的生活中用身体力行来示范,可以说这才是最高明的方法。我认为:能够正确的教育引导孩子,归根结底,并不是教给孩子什么东西之类的教育技术问题,而是父母本身作为一个人,是否能有正确履行职责的生活方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