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三次人类思想上的绽放,一次是华夏大地上有了人类的足迹, 距今两百多万年前,巫山人来到这片土地上在此繁衍生息。第二次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碰撞之下留存下来的思想成果。从夏朝开始,国家有了存在的基本条件,周朝列国制度的失衡使得人们开始反思生命的意义,人生的意义。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从文学艺术开始,涵盖了医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哲学,玄学,各个领域,基本上囊括了现今社会若要正常运行发展所需的学科知识。第三次是刚刚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不久的民国时代,从诸子百家的时代到民国时代,如果以元顺帝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为中轴对称线,诸子百家时代与民国时代正好呈现两两相对的状态。两个时代所处的历史大背景也极为相似,割据势力混战,外敌入侵,统治者昏聩,所有的社会条件催生出了类似诸子百家时代的又一次思想绽放。
恰巧一年前读了《民国风度》,这两日重读这本书,又增添了许多想法,颇想罗列一二,听听诸君的看法。
民国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是怎样的因素让一个时代能够挺立起一根风骨?徐百柯钩沉的人物,究竟有什么共同的风度,让读过这本书的人潸然泪下?
民国时代至此,不过百十来年的光景,可就是这一百多年,许多人完成了别人用一辈子都可能未竟的事情。是什么力量能够让这些凡胎肉体在灵魂覆灭的时候慨然赴死?对于这个时代,我常常梦回其中,试图解开困扰许久的难题。国之大,国力之盛,究竟如何才能到达?我思索良久,得出了一个对自己而言,较为满意的答案:能成大国,能有鼎盛国力,先要有的是人才济济,若得济济人才,最要做好的就是一国的教育。教育,乃教化人心,德育苍生之道。在投入金钱的同时,教育最为重要的是教育一批优秀的老师,培养一批优秀的传道者。民国时代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传道者,他们敢为天下先,治学严谨,有担当,有职业道德,他们为自己的本心而活,在社会灾难出现的时候,傲然挺立风骨,不做相轻的文人,如今的社会还会不会有这样的人?我想起斯坦夫里阿诺斯提出的一个悖论,人类改造的自认为适合生存的环境不再适合人类的生存。当时,这个悖论的环境指的是自然环境,其实社会环境也是如此,社会环境随着社会生产力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不在随着人们设想的轨道运行,不断的出现偏差,不断的去修正,不断的去忘记,我也希望能够不断的去想起。那些民国时代的大家,先辈,在国家危难之时可以挺身而出,可以慷慨赴死。就是这些人点亮了民国那段历史,也是这些人在那个时代完成了传道的使命。
所谓后死者,想大问题,做小事情。鲁迅写过一句话,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我们担负着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100多年的时间里,民国时代人们创造出来的东西熠熠生辉,我们慢慢地遗忘,也慢慢的开始想起,回到那个时代与他们相会,时空交错,这些被遗忘了的光芒,会再次照亮如今的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