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行为几乎存在于每一个人的身上。一项研究表明,世界上百分之二十五的人都有拖延症。这似乎有些矛盾。《终结拖延症》中解答了这个疑问——拖延症≠拖延行为。拖延行为是一个普遍现象,比如觉得做某件事不重要时,会延迟去做这件事,这种拖延行为并不会对你的情绪产生任何影响,并且对自己的认知和目标都很清楚。拖延症则不一同。
1.什么是拖延症
拖延症指的是当你在完成你所要完成的任务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或借口没有完成或者完成质量不高时,这种拖延的行为让自己觉得痛苦的时候就是拖延症。具有拖延症的人常呈现出的状态是,知道自己有拖延症,知道这种行为不好,但是不愿意去改变,最终选择做一些不用费脑费力的事情来逃避它。
我也是一名严重的拖延患者。当我在完成一项工作任务的时候,脑中、身边、手边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杂念或其他事情诱惑我。比如我在改作业的时候,眼睛看到了水杯——接水;回来看到手机里有条信息——看信息,紧接着打开了微信,刷刷朋友圈,再进微博看看有什么大事件没有,看到旁边的视频APP,好像有部什么剧最近还挺火的,看看吧,转一圈回来,天啦,时间居然过去了这么久,我的作业还一份没动,恐慌,浪费时间了,终于回到正事上,没过多久,好累啊,休息下,听首歌吧,同事聊起了八卦新闻或者又有什么不公之事发生了,一起吐槽怨愤一通后,又回到恐慌中,我的任务还是没有完成。生活中有太多的其他不用思考,不用动脑的事情在吸引着我的注意力,最终也是这些事情在吞噬我的注意力。
拖延症给我带来的恐慌达到了顶峰状态是最近的事。因为我的朋友笔盖,我们认识很多年了,我们都了解对方这些年经历的事和成长历程,但是,最近我发现,我好像快跟不上她的脚步了。如果朋友间的没有同频的进步,这种友谊总有一天会被自然的扯断。我开始极度的恐慌,恐慌如果我再继续拖延下去,再不思进取,再不寻求改变,以后也许我们还是朋友,但也只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朋友;我开始恐慌,不是年纪大了,周围朋友都有了另一半或小孩了,而是我居然还对自己认识不清;我开始恐慌,恐慌我的迷茫、无知、可笑。我必须认真严肃的对待我拖延的问题,做出切实的改变。
2、解决拖延症前首要做的两件事
1)不要给自己贴上拖延症的标签 。
2)克服失败的恐惧,实践“立即行动”哲学。
不要把自己的拖延行为定义为拖延症,认为自己无可救药,没法改变,而是认清自己拖延行为的本质,采取行动,努力改正自己的拖延行为。其次要克服对失败的恐惧,避免以别人的看法来决定自己所做事的完美程度。记住,你没有那么重要,只有自己才会觉得自己重要,很多时候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就拿写文这件事来说,除非真的天赋异禀,绝大多数人不是生来就会写文的。所以参加樊登读书笔记100天计划的时候,我心里其实也忐忑过,万一我写得不好,别人笑话我怎么办。写不好不是万一的事,是必然的事。但如果因为现在写不好而不写,那就永远也不会好了;会不会有人笑话我我不知道,但如果我连做的勇气都没有,我会笑话我自己。
3、如何搞定拖延症
三管齐下搞定拖延症
1、改变消极思考方式
2、缓解压力情绪
3、采取积极主动行为
首先改变已有的认知模式——采用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发明的ABCDE方法。
A(aversive or activating):明确拖延的目标,即诱发拖延行为的任务事件
B(believe):遇到目标任务后对事件的看法和解释,比如“明天再做”的思维,待会儿再做的思维。比如看到有一条信息,其实马上可以就可以回,但总是对自己说,待会儿再回吧。
C(consequences):由于拖延思维,导致最终的结果是任务被拖延完成了或者没有完成。那个信息可能最终什么也没有回。
D(disputing):认清自己的拖延行为本质后,学会质疑和干预已有的信念,改变遇到事件后的看法和解释。比如做某一件事,原来的思维是,还有时间,慢慢做吧,最终结果不好后又想,假如我这样做了的话,就不会是这样差的结果了。转变思维后,对自己说,虽然还有充足的时间,但我要早做准备,假如我不这么做的话,会导致更差的结果。
E(effect):通过前面思维的转变,会看到事情结果的转变,不断通过这五个步骤改变消极的思考方式,打破自设障碍的思维,结果才会往好的方向发展。
其次,在改变的过程中,会不断有消极的、负面的情绪或压力的干扰。要学会跟情绪对话,要以正念的思维方法回到积极的思维模式中来,学会调节情绪,以积极的态度与拖延行为对话交流,了解它,引导它,并战胜它。避免以消极的心态对待,避免用一些压力小的、不太重要的、不需要费脑子的、不需要费力气的事情来替代真正重要的事情。“行所当行”,做应该做的事。增强对不喜欢的任务的忍耐力,降低对自己不适感的同情力。
附:本书主人公简打败拖延症的案例表格
如果你也有拖延行为,可以尝试借助于本书方法,不断练习,搞定拖延症,与它say goodbye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