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桃花源记》第三段,看看我有多慢吧!
我依然把精力放在朗读上,第三段看上去很枯燥,其实内里有乾坤,需要细细体味。这次我们有三种角色可以尝试,渔人、村中人、还有说书先生。前两者各有几句,细细体察之下,人物内心的复杂情绪学生是能够体会得到的,但是体会出来诉诸声音就有难度了。最后我们落实一件事:我们扮演说书先生,为远道而来的众酒客讲一段故事,用我们的声音感染他们。情境一提供,孩子们就读得抑扬顿挫,缓急有致了。
但我依然不满足,把范围缩小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上,这里面有个漫长的过程,都被作者一笔带过了,先问孩子们,作者为什么不娓娓道来,这里面的内容很精彩的。孩子们马上理解了,这虽然是给躲在桃源中的人讲,可我们是说书先生,我们的听众都知道,所以不写。好,第二个问题,不写是不是意味着这段历史不重要,学生意识到不是,所以这三句话里面藏着几世的沧桑,藏着复杂的情绪,特别是经历这些历史的人,回望来路的战乱杀伐,心中更是百味陈杂。后来学生读得好极了,压着声音,放慢速度,到最后一句的时候特别凝重,仿佛心上压着一块石头。两个班读得都特别好,而且是齐读。再次证明,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
既然如此,这个故事里还藏着哪些我们没有发现了的情绪呢?我开始设问:你作为读者,从头到尾,你都产生了那些复杂的、变化的阅读感受,我希望他们把自己的生命体验细化,希望他们把文字读到心里。学生批注完了之后回答,生成了相应的板书。11班做得更好些,课文内容竖排,整个黑板就放下了。看上去更加一目了然。
落英缤纷——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屋舍俨然——设酒杀鸡——乃不知有汉——辞去——处处志之——诣太守——遂迷——无问津者
异——奇——急——喜——羡——暖——惋
——惜——厌——恨——乐——怅
小结:我们的情绪体验和渔人的情绪体验基本一致,什么地方开始分裂了?——离开桃源后。前面是一个“好读者”和一个“好渔人”的对话,后面是一个“好读者”和一个“坏渔人”的对话,留个问题,作者想借着渔人的转变告诉我们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