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
不好意思,起码我这儿没什么好东西推荐。当然我指的是我不会刻意在节假日因为促销去购买一些我原本不需要的东西。需要的东西我早就盘算好买好,如果运气好,购买的时候刚好遇到有节假日优惠,那么这个便宜也是不捡白不捡。
在节假日因为一些优惠进行一些不是刚需的消费,我总觉得自己的主动权被剥夺了,做人就少了一点乐趣。
这种情况下的消费,我称之为绑架消费。而绑架消费带来的副作用总是大于此次消费带来的实际作用。
01
无形的过度消费与时间的浪费
举个例子,往年任何促销活动包括双十一和双十二我都不会参加。今年刚好需要买一件衬衫,我看了一下双十二可以便宜二十,那我就等了三天,粗粗看了下某宝的使用资格和玩法,眼花缭乱的满减,我想不会轻易便宜这么多。于是小试了一下结果不同的店铺是无法使用之类的云云,我马上刹车。
最要不得的规则要属晚上12点开抢,像我这种早睡星人坚决不服,于是我抱着第二天早起再买的想法,买不到就拉倒呗,反正也不是什么刚需。
当然了,我那天鬼使神差地半夜三点多醒了,一看衬衫还有库存就利索地下单了,随后粗粗浏览了下其他购物页面,但是我内心告诉自己已经没什么要买的,况且第二天还要上班,得,关机睡觉。
还有上个星期支付宝送了我一张天猫超市满99元减50的券,套路一个样,指定的店铺指定的零食,我七七八八地挑了很久,后来一想自己根本不爱吃零食,于是弃之。
这算是最简单粗暴的绑架消费,效果不错,同时后遗症也不强,顶多多花一些不在预算范围内的钱,促销过去了也就过去了。
02
高度商品化和信息爆炸下的焦虑型消费
昨天看到朋友圈有一段话,深表赞同,原话如下:
全球化中的科技、商业挟信息革命之势,几乎无孔不入地主宰着我们的生活。与其说主导我们选择的是个“有意识、有掌控能力的头脑”,不如说这个头脑更像是“一群失控的机械傀儡”。当我们试图做出决定或选择时,其实并非自己的意志和理性在起作用,而只是依据自身生理习性和环境做出反应。有人或许因此而感到不安,但更多人会因为外部安排替我们省了事而心安理得,不再有“那种伴随着认为我们是自由之人,要为自己所做之事负责而来的存在焦虑”。
这段话是强调自由和哲学中的存在主义的,但同样适用于消费现状。
比如做旅游的商家,利用各种渠道曝光,告诉你:
旅行要趁年轻,老了就玩不动了;
人人都在旅游,只有你还在办公室苦逼地上班;
每个人好像都很有钱,巴厘岛五星级酒店随便住,欧洲十二国景点卡随便打。
除了自己被商家营销勾得蠢蠢欲动的心,多多少少还会伴有焦虑——这个年纪,别人都在周游世界,只有我不仅穷,还处在食物链底端。
一看知乎微博这些只卖虚荣虚假生活状态的喜乐地,一个个墨镜海滩大长腿,人家不仅生活富足开心每天吃喝玩乐还长得比你好看。
他们潜水,跳伞,摄影,写作,gapyear。他们用kindle和电动牙刷,定期朝拜单向街与muji,他们的键盘和耳机比电脑还要贵。他们悠哉地调侃自己的恼人工作,可是在他们嘴里,加班都是光荣。他们毕业于海内外各类知名高校,有完美的主业和出彩的副业。他们的生活是天使轮投资和互联网+,是写paper和出席餐会。他们的伴侣全都即可神交又可肉交。他们的朋友有趣还有钱,生活精彩的像一部玛丽苏小说。(此段摘于文章——“知乎,与世界分享你的功利,刻薄与优越感。”)
于是每天上班按捺不住了,打工是发不了财的,人人都开始眼红于比特币和区块链了。今年春天刚刚被割了一波韭菜,新一波的韭菜又生生不息。
除了旅游,化妆品也不能少。什么tomford、杨树林、迪奥热门色号每个牌子必备,最新款最热款最爆款通通都买。买个cpb还要找代购抢占日本本土最正宗的,不然对皮肤不好。(只要是化妆品,对皮肤都不好,不接受反驳,不然你卸什么妆。)
说到护肤品,什么你都不用sk-II?人小学生都已经开始敷价值好几百一张的面膜,海蓝之谜天天当大宝涂。
可是昨天用了纪梵希小羊皮最热的姨妈色,今天用ysl的断货王416,总以为上街拍的照片可以在朋友圈艳压群芳,结果熬夜该长的痘还是肆无忌惮,腰间的肥肉还是在坐到昂贵西餐厅精致凳子上的那一刻秒变游泳圈。
长痘了怎么办?你买最好用的遮瑕棒,买最昂贵的祛痘膏;
瘦不下去怎么办?你办健身房年卡、穿量身定做的专业运动服;
一切准备就绪,可你依旧在熬最贵的夜吃最香的泡面。
你开始怀疑人生,你也不是不知道健康和美丽光靠花钱是买不到的,可是看一个个网红秀完脸蛋秀身材,你开始怪爹妈没给你提供所谓的上流社会必备的优等基因。
看着成堆的化妆品名牌包,空虚寂寞冷的时候依旧熬夜玩游戏刷剧刷到神经衰弱,出门旅游发了几轮朋友圈,回来就为负债的信用卡发愁。
你的自我认知在消费主义的抨击下,被打击得体无完肤。
你将自己的审美、品味与消费的主动权一并交付于被不断放大的畸形的营销爆文。你甚至觉得那才是生活原本应该有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