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始孩提时候,到而今的不惑之年;从偏远的农村 ,到日前居住的县城,全家人陆续搬了五次家。这五次是年代更迭,岁月易老的印记;也是时代变迁,生活改善的记录。
第一次。
小学三年。中午,按照习惯,步行半个小时的我,从学校丛丛地赶回陈家湾吃午饭。走到门前,抬头看见却是一把大锁把门。心中一阵郁闷,人都哪儿去了?午饭咋办啊?不知该咋办之时,邻居刚好瞧见我,大声说到“你们今天搬家 你不知道啊?”。一语点醒梦中人,仿佛前几日母亲说过。于是。我去便高兴地冲向新家:琴台。
走近新家,远远看见喧嚣的人群,热闹的村里大叔大妈。妈妈招呼着大家,请来帮忙的正欢快地忙碌着,锅里炒的火锅肉远远飘来肉香。一种转怒为喜的孩童心情,表达地淋漓精致,至今难忘。
第二次。
在陈家湾呆了十年。弹指间,我从一个毛头小子变为带点稚气的年轻人。清楚记得读大学那年,在校,听见母亲电话说,搬家了,搬到镇街上了。一听便觉得洋盘,农村呆了二十年,猛然看见镇上的条件,不免比较,特羡慕。父亲在镇上工作,距离农村家远,于是一合计,新家便安在了镇上。
新家真的不错,打开门,就看见大街,熙熙攘攘,赶场的人,闹热的逢场天,这真的不是以前走上半天才能感受的可比的。
哈哈,躺在二楼的床上,透过纱窗阳光都那么温馨。
第三次。
走出大学校门,分配到区乡工作,几年里辗转几次,终于在找到了女朋友,在父母亲的策划下,把未来的媳妇调至县城。父亲提前买的房子便是县城的家了。女儿的出生,妹妹的工作落实,全家也搬迁到县城财政局大院,离开了居住十年的老家。
第四次。
想好的其乐融融,现实的吵吵闹闹。一家人在县城财政局大院一起住六年。儿女上学的距离,孩子的成长环境,媳妇的情绪,在女儿准备上小学之际决定再次搬家。理由,便是距离女儿学校近,于是我们住进了旺龙小区。
第五次。
旺龙小区的房子是最宽的,也是地震后住的人最多的家。老丈母一家,加上我们,最多的时候有8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不竭的动力,县城开始修建洋盘小区,也就是在市里才能看见的那种楼盘。看了几次,想到媳妇的唠叨,嫁给我没有住过一套心仪的房子,于是便信誓旦旦向媳妇保证为她换套房子。选房,首付,装修,最后就是搬家。隆重而又实用的的礼仪,打包小包的搬运,又一次住进了新家。
每次搬家,都是一次喜悦,都是一次质量的改善和提升。但从没有忘记以前住过的老房子,那里有全家温馨的记忆,有未老的双亲,有一脸稚气小孩子。
打开窗户,看见对面葱葱郁郁的绿山,我的思绪飘到了陈家湾,琴台,镇上,县城财政局大院,旺龙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