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第125首《采苓》。在首阳山上,是采不到苓、苦和葑这三种植物的。诗人以此起兴,说明谗言不可信。针对谗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无信、无与、无从,就是不要相信、不要理睬、不要跟从,这样,说谗言的人就什么也得不到,阴谋无法得逞了。
这首诗的背后,是一个悲剧故事。晋献公听信骊姬的谗言,要杀害太子申,立骊姬的儿子奚齐为太子。公子重耳得知骊姬的阴谋,提醒太子申去向晋献公解释。太子申秉持忠孝的观念,认为父亲离不开骊姬,自己去解释,会忤逆父亲。如果逃走,又违背了忠孝的原则。百般无奈之下,他自杀了。晋国上下都为太子申的就死感到惋惜,于是,就有了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