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公众号:贾桃贾桃
koc火了。
顺利上位当家花旦,坐上了广告营销媒体圈的头牌。
这之前,当红头牌是私域流量,各品牌、广告、媒体家的爷,都要来光顾一回,要来睹一睹“私域流量”倾城般的尊容,为一红颜散金钱。
没想到的是,私域流量当上头牌不过小几月,位置就被抢了。
到底是各位爷的口味换的快啊,喜新厌旧,这么快就喜欢上了新头牌。
koc火的另一边,谁又曾瞥一眼,退居二线的“私域流量”呢?
可能只有那些真正对“私域流量”上过心的痴情人还惦记着。
雕爷前两天发了篇文章,讲了一个趋势,说新媒体、新渠道、新产品会铸就新品牌,也成了一篇刷圈文,都在转,都感觉新一轮的机会来了,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
读后隔一会又想,好像压根跟自己没关系啊。
没有关系,为啥自己莫名其妙的就跟着跑起来了?一边跑还一边喊。
尚且不剖析这些内容本身的对与错,说说媒体在这其中的作用。
这就是媒体引导的群体力量,当一个群体都跑起来的时候,你身处其中,情不自禁的就会跟着跑,完全不受自己控制。
媒体就擅长干这个事,擅长去调动群众情绪,让一些吃瓜群众莫名奇妙的就跟着喊起来。
1
而当下的媒体环境中,自媒体尤其擅长干这个事。
这几天营销圈火的新koc、新品牌不就是自媒体搞起来的吗?
当年咪蒙是调动情绪的鼻祖,全民抵制倒下后,千千万万个咪蒙冒了出来,都是为了流量啊。
也正因如此,自媒体从当初的个人观点输出,变成了如今普通民众闻之戏谑的贬义词,一听到自媒体三个字,可信度大大降低。
而事实是很多假的、造谣的、煽动的内容确实来自自媒体,证据确凿,无以辩驳。
为什么会搞成现在这个样子?
总结下来,自媒体环境中有这三大原罪。
正因为这些原因,自媒体从当初的优质内容集中营,变成了现在的假大空。
2
内容无尺,只为流量
尺度的尺。
很多自媒体在创作内容时,根本没有尺度衡量标准,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冲着流量。
而能吸引流量的就是深扎于人性的猎奇、性、争斗、快速成长、新鲜事物、社会大事件、共鸣焦虑等等。
所以,自媒体人就不断的往这个方向靠,情感号写谁又睡了谁;
鸡汤号写三天速成指南;
分析号则是全方位无死角解读热点...
因为目的就是流量,所以内容的一切指向都是冲着流量,内容本身的价值倒是其次,当然很容易就越过了界限。
印象最深的是去年的滴滴女性事件后,各个大号蹭热点,变着法子解读,消耗社会新闻。本身是一个悲观事件,被一些自媒体用来当流量,挖掘受害人的隐私信息,360度无死角解读。
唯流量是从,如蝗虫般啃噬着。
就行业内来说,这几天的媒体,一窝蜂的koc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广告营销行业其实很虚,正因为很虚就需要一些实的东西来填补,比如理论、创意、方法体系,都想时不时蹦出个新方法,时不时蹦出个新词汇
结果呢,反倒是搞的越来越虚。要打实,得下基本功。
3
制造焦虑,兜售焦虑
焦虑也是吸引流量的法宝之一,比如职业晋升、中年危机、薪资对比、身体健康状况等等,通过营造人与人的不对称,来制造焦虑。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这一段时间,好像很多自媒体都在写35岁,写中年男人危机,虽然没有去看,不过隐隐约约有很多35岁的标题闪过眼前。
通过文章制造中年危机,然后紧跟着卖课,叫你掏钱买课解决危机,一套组合拳下来,中年男人就算不焦虑也得焦虑。
前几天看文章,文章下面有个评论,算是说出了很多自媒体的焦虑营造。
经过长期的这种信息推送,还真以为自己活在另一个世界,人人年薪百万,唯独自己没赶上。
之前标题写月薪三万,现在三万被刺激习惯了,大多数人不以为然了,写月薪十万,十万被刺激习惯了,又不断的往上加码,为了吸引点击,只能是不断的寻找新的刺激信息。
这样来看,自媒体真是焦虑制造机。而且还错误的引导着价值观。
4
各种包装,收割韭菜
还有一种就是通过各种包装来收割韭菜,拿营销行业来举例就是:把很多理论重新包装,换个说法让人感觉耳目一新,云里雾里。
换个新说法,你就没听过,你就不知道,你就不懂。人们天生对不懂的东西好奇,而且很天真,很崇拜。
学生见着老师表现的很天真,新手见着高手表现的很天真,徒弟见着师傅表现的很天真,孙悟空见着菩提老祖就是一个猴孩子。
不懂就好办了,你不懂,我懂,我来给你讲解,收割一波好奇心,收割一波天真可爱的韭菜。
自媒体时不时换个说法,整点新时髦的词来制造焦虑,兜售课程,收割韭菜。
Koc、新消费、品效合一、私域流量、底层逻辑、顶层设计等等,可能这些词的发明者只是用一个词来定义而已,而看到有利可图的追随者们则是打着旗号收割新手。
当年讲逻辑,现在人人都知道逻辑,搞个底层逻辑,等人人都知道底层逻辑,估计又要变成底层根本逻辑。
文字词语本身就是一个指向,用这个词语,它就定了它的意义,词语就是定义。
举个例子:“本质”这个词语,人人都在谈本质,有的说广告的本质是销售,有的说广告的本质是创意,有的说广告的本质是传播活动。
按理说事物的本质就一个啊,为什么这么多本质不一样?
那是因为很多人连本质这两个字都搞不清,瞎说而已,跟着赶时髦,看别人这么说,自己也喜欢这么说,别人喜欢说本质,自己也动不动就讲本质。
本质就是本质,它指向就非常清晰,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固有属性。广告的本质就是一个传播活动,没毛病,因为这是他的根本属性,扯其他的就是瞎说而已。
当人人谈这个词,本质这个词被玩坏了,可能冒出来个“底层本质”,新词汇就是这样冒出来的,看起来感觉很唬人,其实本身无非是新套了个马甲,用赵本山小品里面的话说就是:小样,你穿上马甲我就不认识啦?
5
总结
因为追逐流量;
因为制造焦虑;
因为浮夸包装;
因为收割韭菜;
有些自媒体甚至是营造了一个与真实世界脱离的环境,引导错误的价值观,让它的粉丝活在它营造的世界中,完全是误导人。
......
正因如此,自媒体发展至,在普通民众心中的口碑直线下滑,成为了平民百姓中的“夸大者”、“假话王”,“标题党”。
自媒体也慢慢变成来一个贬义词。
虽然不乏一些好好做内容,提供价值的自媒体,但当所有人都跟着跑起来的时候,普通民众哪有什么分辨力。
媒体是传播介质,媒体人是信息输出者,应该传递什么内容和价值,媒体人是决策人。
当媒体成为一个大媒介,能影响上成千上万人时,这个媒体就不单单是个人的随心所欲,它应该承担一部分责任,因为你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能影响到人。
这个责任就是至少不要给粉丝传递错误的、不实的信息,不要去千方百计引导粉丝受众去干什么事,陈述自己的观点,交给粉丝自己去评判。
说了这么多,最后再扯一句:当然还是希望自媒体在走向贬义的低谷后,重新回归褒义,人人都愿意看并且相信的媒体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