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我市文化建设十分重视,尤其在十四五后大力助推乡村振兴发展时期,更加注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部门积极配合开展各类乡村文化活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为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推动和加快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使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近期,我结合大走访活动,深入归兰乡,通过与村干部座谈、入户走访、实地考察等形式,对当地的乡村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
1、 乡村文化发展现状
归兰水族乡是2014年6月都匀市行政区划调整,由原奉合水族乡、阳和水族乡、基场水族乡合并组建成,乡政府设立奉合村,下辖奉合、联盟、大定、合心、潘硐、富裕、翁高、福庄、基场、阳立、翁降、翁奇12个行政村,114个村民组,190个自然村。全乡总面积149.6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489.63亩,其中田27112.66亩,土9376.97亩。共有人口8832户36389人。
(一)文化设施建设有所改善。
通过走访,了解到归兰乡虽作为都匀市边远地区乡镇,但文化设施相对齐全。各村都配备体育健身器材、远程视频端口、无线调频广播、图书室,有固定宣传栏进行文化宣传,能够结合少数民族节日开展文化教育竞赛活动。
(二)干部文化意识有所增强。
各村村支两委干部农村文化建设意识有所增强,都比较重视农村文化发展,主要体现在村干部主动请乡贤寨老谋划传统民族活动,主动发挥个人特长找物资拉赞助来办好民俗活动,近几年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财力物力有所加大。
(三)部分民间文化得到了传承弘扬。
主要表现在学校有双语教学,水书研习班,阳和中心校还建有水家博物馆。保证了孩子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继承发扬当地文化传统。潘硐村在端节举办文艺表演时,全体村民都积极参与,拦门酒、问米仪式、水家大歌等等传统民俗活动得以发扬继承。
(四)文化下乡活动深受欢迎。
市文化馆送去图书下乡、送文化下乡文艺表演、免费看电影活动,文联系统组织的摄影家协会文艺志愿轻骑兵活动,普片收到广大干群的欢迎,较好地满足了农村群众文化需求。
(五)自发性文化公益活动较为丰富。
各村自发组织文艺表演队伍,都能利用重大节日、配合乡文化服务中心站工作开展文体活动。农民自娱自乐、自发性的文化活动较活跃,如姊妹节、端节、新米节等民间组织的跑马、山歌比赛、篮球比赛、斗鸟比赛等。
二、存在问题分析
归兰乡的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文化发展不均衡。目前,农民最需要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尤显缺乏,文化活动室设施陈旧,难以满足正常开放。加上农村青年大多外出打工,日常在家的多半为老年儿童,因而看书读报的少,造成文化活动匮乏,乡村之间文化活动发展不平衡。
二是缺乏专业人才。乡文化服务中心自身力量薄弱,在指导、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上着力较少。乡文化站人员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难以发挥文化服务作用。基层文艺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基层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是干部文化建设观念滞后。部分领导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手软,一手硬”的情况依然存在,“只要经济搞上去了,一俊可以遮百丑”的观念依然存在。文化工作“排不上号,摆不上位”,出现了“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钱紧了扔掉”的现象。还有的片面的普遍认为:“文化工作是吹吹打打,蹦蹦跳跳,可要可不要”,因此“上面检查装装样,任务来了一阵风,风头一过无影踪”。诸如此类,种种错误认识,导致文化工作得不到重视其他工作和支持。
四是农村文化本土市场发育不足。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文化相关服务总量偏少;农村特色文化资源的利用率低,农民群众艺术增收的意识群众淡薄,渠道单一,许多民间艺术品、工艺品自产自用,很少进入市场流通,商品转化率低,对经济的贡献率相对较低;民俗文化活动大都由农民自发组织,没有与旅游产业发展结合;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滞后,缺乏规划指导,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尚没转化为产业优势。
三、加快乡村文化建设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是当前农村的一项当务之急。政府及文化部门要高度重视“文化软力”的作用,将农村文化事业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工作业绩考核,以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大繁荣,推动农村经济大发展。
(二)加大投入,完善设施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必须加大对村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倾斜,切实保障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所需经费。文化部门要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寻求社会力量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支持扶助,努力为农村提供满足群众所需的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三)整合资源,拓宽阵地
要充分发挥文化站的阵地作用,加强与工会、团委、妇联的联系互动。有计划、有组织、经常性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坚持贴近农村、贴近实际,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广泛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深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让群众就近、方便地参加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多层次、多形式地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创新机制,丰富载体
建议政府及文化部门,在抓好“送文化”活动同时,更加注重“种文化”工作。一方面要坚持深入基层特别是边远乡村,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一方面要加快对农村文艺人才发掘培养与教育。积极开展乡村文化人才资源普查,大力培植文艺骨干。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村文化干部队伍中,稳定乡村两级文化队伍,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使文化下乡活动实实在在地惠及广大群众。
(五)突出特色,推动发展
要加强对乡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着力发展我县乡村特色文化。积极扶持乡村民间文化团体,力争每个文体队伍都有拿得出手的精品节目。要依托摄影村、剪纸村,全面打造富有乡村文化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此外每年还要定期组织开展文化艺术和民间文艺展演活动。通过发挥示范引导,以点带面,互相交流,进一步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积极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正确引导农村文化的价值走向,巩固发展农村文化阵地,加快农村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