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课的设计意图是给听课的老师们提供一个“教学目标”从哪里来的案例,当然也是给学生们自己阅读教材从教材本身的一些的信息分析中明了教材对学习具体的文本的要求和任务提供一个支架,并进行具体实践操作体验。狭隘一点说,这堂课是上给参加培训的老师看的,因而在设计中对指导学生如何深入的解读文本并不是这堂课的主要任务。这堂课,就是为接下来的讲座《教学目标的设定与陈述》提供一个具体的样本的,这个目的达到了,我以为就行了。任何设计都有弊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实录
执教:凌宗伟
班级:济南市章丘刁镇中学九年级(9)班
时间:201810.09上午第三课
课前播放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提醒学生注意演唱的旋律。
凌宗伟:我们今天来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请大家把书打打开到本单元的单元说明,看看单元说明,我们来讨论一下,这堂课,我们学什么,怎么学。来一起把这段话读一读,学习这个单元:
学生齐读: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并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文意,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
凌宗伟:请问,平时老师让不让我们读单元说明的,要求不要求?
学生齐:要求。
凌宗伟:单元说明有什么用?(学生们在下面议论)巩垭轩,拿话筒。
巩垭轩:告诉我们,如何学习这一单元。
凌宗伟:那么,这里有没有告诉我们?
巩垭轩:这里告诉我们这个单元要学习什么。
凌宗伟:怎么学,学什么,你说说说看。
巩垭轩: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颂,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并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文意,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凌宗伟根据学生的回应板演:熟读、词语)
凌宗伟:同学们说对不对?
学生齐:对。
凌宗伟:好,请坐,很好。那我们再来看一下,还有这篇课文前面的预习的要求,一起读一下预习要求,预备——起:
学生齐:诵读课文,注意不同体裁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了解三首诗词的创作背景,初步读懂每首诗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
凌宗伟:这预习要求告诉我们什么?解鸿宇。
解鸿宇:我们在学习这三首古诗应该注意的方面。
凌宗伟:注意哪些?
解鸿宇:注意不同体裁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还要初步读懂每首诗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凌宗伟根据学生的回应板演:节奏、情感)
凌宗伟:是这么回事情,我们再来看,这个是这首诗后面的探究要求,跟这首诗有关的,是第三条,一起读一读好不好。预备——起:
学生齐:水调歌头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有感情的朗读,结合具体词句,梳理作者情感的变化轨迹,说说其中表达了他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凌宗伟:知道这是什么要求?有想说话的示意一下。孟繁彪,我就知道你想说。
孟繁彪: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懂的问题。
凌宗伟:需要懂的什么问题?
孟繁彪:其中诗人对人生表达了他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凌宗伟:还有吗?
孟繁彪:还有他情感的变化轨迹。(凌宗伟根据学生的回应板演:变化)
凌宗伟:有没有要补充的?请坐,有没有同学要补充的。好张菁菁。
张菁菁:这里面还说了这首词的特点。
凌宗伟:这首词有什么特点呢?
张菁菁: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换,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
凌宗伟:有没有道理?有道理。好,请坐。同学们不错。那么我们现在来讨论讨论,我们今天这堂课学什么,怎么学。或者说,同学们到现在有没有明白,今天应该学什么,怎么学。赵世豪?
赵世豪:要学习作者的情感变化,还有这首词的韵律和节奏,还有这首词的感染力和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凌宗伟根据学生的回应板演:月、感染力)
凌宗伟:请坐,有没有要补充的。好像是孟凡轩想说话,不是孟凡轩,那么就是韩茹钰。
韩茹钰:我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要熟读课文,要注重理解课文的内容,文意。
凌宗伟:要读,是这个意思是吧?好。有没有要补充的。有没有了?没有,好,请坐,不错。谁来读一下。真好,山东男子汉。
孟繁彪:读课文。
凌宗伟:请坐,同学们说说看,孟繁彪同学读的怎么样?情感,节奏,再往下,读音。有没有想说话的。赵世豪,这个世界是抢话筒的世界,知道?知道不知道这个世界是抢话筒的世界。
赵世豪:他读得非常有感情,而且节奏也控制的很好。
凌宗伟:他读出了怎样的感情呢?
赵世豪:他读出了那种作者的那种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凌宗伟:那么前面王菲唱的歌表现出来的情感,和他读的这个情感,您认为哪个更贴近作者的情感。
牛家烁:我认为孟繁彪读的更贴切一些。
凌宗伟:为什么?会唱歌吗?不会,有没有喜欢唱歌,会唱歌的,你们班的,有没有。歌唱的好的班上有没有。好像没有?这个麻烦,不能够只会说话不会唱歌,凌老师也会唱歌的。你们能不能简单的说一下,你觉得这个王菲唱的曲调,问题在哪里?你既然认为他读的好,那一定有主张。你觉得王菲唱的曲子的旋律的问题在哪里?
牛家烁:旋律跟这首词不一致。
凌宗伟:那你觉得这首诗的情感,或者主旋律应该是怎样的?
牛家烁:应该比较严肃,还有拘谨。
凌宗伟:还有拘谨?有没有不同意见?有话说了有话说了。
牛家烁:我认为这首词,读的时候应该,内心有矛盾,有不高兴的,也有高兴的,所以有的地方可以读得慢一点,有的要加快语速。
凌宗伟:具体点。
牛家烁: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凌宗伟:你这个算不算读?不算读,那么你觉得他这个读的不好,你读一下。
牛家烁:从头读?
凌宗伟:不,你认为他读得不好的地方,重读一下。
牛家烁: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凌宗伟:好,请坐!同学们说说看,是这几个句子,你们认为是牛家烁读的好,还是孟繁彪读的好?
韩茹钰:牛家烁读得很好。
凌宗伟:为什么?
韩茹钰:因为牛家烁在最后一句的话有故意延长最后一句话。
凌宗伟:为什么要故意延长。
韩茹钰:因为最后一句话他主要表达了对天下人的一种美好的祝愿,表达了词人豁达的思想感情。
凌宗伟:同学们说,他说的有没道理。
学生:有。
凌宗伟:有道理,不错。请坐。我刚才这个问题有没有要补充的?为什么他们觉得王菲的歌跟孟繁彪的朗读相比,孟繁彪更体现了这首词的情感?王晓雅。
王晓雅:因为我感觉王菲的唱的旋律比较偏快,有点比较轻松逾越的感觉。
凌宗伟:OK,鼓鼓掌好不好?(学生鼓掌)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够唱这个苏轼的明月几时有的,同样也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够把苏轼的这首词读的好的,赞成不怎成我这个判断?(学生齐:赞成!)好,我们来听听别人人怎么读的。要注意他读的字音、节奏、韵律。情感起伏。先听一位老师的朗读。(播放某老师的朗读录音)
再听一个好不好?曹可凡,知道不?不知道,上海著名的一个电视台的主持人(播放曹可凡的朗读录音)。
我想问的问题是,刚刚两位老师的朗读,你们更喜欢谁的。为什么?很好,(张昭帅)。
张昭帅:我更喜欢曹可凡的。
凌宗伟:为什么?
张昭帅:因为曹可凡他读的韵律十分的到位。可以体会出当时作者内心的对弟弟的思念以及(怅惘)。而且他的字音停顿,都表达的十分的准确。
凌宗伟:那么前面那位老师读的,你觉得哪个字音出了问题呢?
张昭帅:低绮(qǐ)户。
凌宗伟:低绮(qǐ)户,她读了什么?
张昭帅:低绮(yǐ)户。
凌宗伟:她读了低绮(yǐ)户,语文就是听说读写思。听的时候,要认真的听,说的时候,要说准确,说流畅,说简洁,写要有主旨,要有层次。背后是什么?背后是我们思考。还有没有想发表意见的。你坐下,很好张天启。这就对了,桌上有话筒的,不要举手,拿起话筒就讲,明白吗?
张田奇:我认为曹可凡老师读的更好,因为他读的比较缓慢,能够体现出作者当时那种情感的变化。
凌宗伟:情感怎么变化的。
张田奇:一开始是比较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到了中间,他将天上和人间进行比较,更喜欢人间。接下来又写月亮的转移,继续叙述作者对弟弟的思念,和对世间离别人的美好祝愿。(凌宗伟根据学生的回应板演:迷茫、喜欢、思念、祝愿)
凌宗伟:同学们说说看。张田奇对这首词的变化的分析,你们觉得准确不准确?不要点头,站起来说话。
王晓雅:我觉得他叙述的很准确。
凌宗伟:为什么呢?
王晓雅:因为他从这首诗的开头表达的感情,一直到词尾的感情,以及结合诗句叙述的非常完整。
凌宗伟:其他同学呢?其他同学觉得他这个表达有没有问题。刚刚张田奇的发言,有没有把握这首词,围绕着月,来反应情感变化。张天启的表达,你们认为怎么样,有没有想说话的?
孟繁彪:他没有围绕月,再一一叙述他这些感情。
凌宗伟:为什么。
孟繁彪:他没有结合关于月的诗句。
凌宗伟:那么你就结合一下好不好。
孟繁彪:“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是说明了他的向往与担心。“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说明了他比较迷茫。“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说明他更喜欢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说明了他对他弟弟很思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说明了他对世间离别人的美好祝愿。
凌宗伟:其实孟繁彪是教了同学们一个更深入的解读文本的方法,也就是:解读文本,能不能离开文本?(学生齐:不能!)好,如果同意张田奇跟孟繁彪的发言的你们就应该把这首词上面的有关句子,要做个标记,然后在这些句子旁边要做什么(凌宗伟板演:批注)?学过《走一步,再走一步》吗?那篇课文的学习,要求我们做批注,是这样吗?不是学过了一种方法就扔掉了,学了一种学习方法,后面要怎么样?要自觉的去应用。
关于为什么,其实我在开头让你们看预习要求,看思考和探究的时候,已经做了铺垫。所以呢,注意,今天再讲一种读书的方法:我们教材上的单元说明,预习要求,以及练习,甚至于一些注释,其实就是提醒我们,在读这课文的时候,要思考的问题,要完成的任务。同时也有可能是帮助我们理解课文的一些背景资料。请同学们把我刚才讲的这个意思,自己在座位上说一下,自己说一下,说出声音来。(学生们自言自语)
再听一个人的朗读,著名的电视剧的演员焦晃先生的。(播放焦晃的朗读录音)
PPT投影:
这首词写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仍无法实现兄弟聚会的愿望。熙宁九年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凌宗伟:介绍一下背景知识,我刚才讲,课本上有些注释,其实就是介绍背景知识的,但是我们来看,这篇课文,有没有这样的介绍。没有。没有的时候怎么办,知道吗?要去查,到网络上去查,到参考资料上去查。这是我今天要跟你们讲的第二种学习方法,要学会使用工具书,要擅于借助网络,搜索跟我们读的文本相关的资料。那当我们看到这样的介绍的时候,我们或许就会明白,我们要理解一个人的作品的时候要“知人论世”。要了解这个人当年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写这首诗的,或者他写这篇文章的直接的原因,尽管这首词本身,已经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写下了这首词,有没有告诉我们?(学生齐:告诉了。)哪里告诉的?小序。或者这就是编书的人,没有交代这首词写作背景的原因。
但是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如果另外有介绍,跟教材上没有介绍,哪种情况下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情感?
学生齐:有。
凌宗伟:有的时候。所以,有一种说法,读书要把书读厚。读厚的方法对我们来讲就是什么?我又没有为你们讲答案?读书要把书读厚,怎么读厚?我有没有讲?讲了。谁复述一下,谁来复述一下。张昭帅。
张昭帅:第一个我们可以通过上网查资料,查找音频等,第二步,我们可以通过借助工具书,把一些重要的背景资料,写到书上。
凌宗伟:记住了没有?有的时候,知识还是需要记忆的。有的时候。但是知识又不是不全部是用来记忆的。知识更多的情况下是用来用的。好,请坐下,下面我们就再用一下好不好?结合刚才的这个背景,我们来研究一下,在张田齐同学(观点)的基础上,我们再深入的研究一下,作者的情感变化。你们觉得这个有必要先在下面把这首词读一下。然后我们来研究研究,上阙写什么,下阙写什么?下面自由读。(学生自由读)
凌宗伟:我想说的是什么呢,我们现在可不可以在张田齐同学(观点)的基础上,再做一些补充。或者再进一步深入的探讨下,或者结合前面讲的,为什么我们喜欢曹可凡的朗读,而不喜欢王菲的歌唱,就这些问题,做一些补充。有没有谁想发言的。好。
李紫玉:他的上阙写出了苏轼喝醉了,对着青天拿着酒杯,在思念自己的弟弟。
凌宗伟:好,还有吗?
李紫玉:可以体会出他对弟弟浓浓的思念之情。他想上天上,又把天上和人间对比,觉得还是在人间好。因为他想离他的弟弟更近一些,相比觉得还是人间更好一点。
凌宗伟:好,还有吗?
李紫玉:没了。
凌宗伟:没了,上阙。这个名字有点女人味啊。自己名字说一下。
时子衿:时子衿。
凌宗伟:矜是什么意思啊,矜持,但是他这个性格毫不矜持。就像苏轼一样的,有豪放之情,说说看。
时子衿:因为苏轼被贬,所以我们可以体会,因为苏轼被贬,我们可以体会到他被贬的苦闷。他想要逃离这种苦闷。于是他就想要乘风归去,但是又害怕天上寒冷。
凌宗伟:是寒冷吗?
时子衿:寒冷孤独。在人间可以喝酒,又能够离自己的弟弟更近一些,所以又想待在人间。
凌宗伟:很好。第三种方法。第三种方法是什么呢?用自己的话,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表达出来,而不是把老师说的,字典上查到的,网络上搜到的记在脑子里。我说,知识有的时候是要记的,但知识有的时候更是需要用的。怎么用,就是把他转化成我们自己的语言。好,下阙,谁想说一下。好,给个机会王行之,厉害么,这个名字。
王行之:下阙写月亮的转移,可以看出诗人辗转反侧不能安眠。然后又看出了他对弟弟的浓浓的思念之情,但后来诗人看着明月,有此事古难全感慨,可以看出诗人的豁达之情。
PPT投影:
凌宗伟:看看张田奇还真的了不起,是不是这样?看黑板:迷茫,喜欢,祝愿。看看是不是差不多?其实我们只要用心去思考,我们的理解,会不会比老师差呀?会不会?
学生齐:不会。
凌宗伟:声音大一点,要有点自信,会不会?
学生齐:不会!
凌宗伟:对。我总结一下,词的一般写作的套路:上阙写景,下阙抒情,知道不知道阙什么意思啊?知道,解释一下,谁解释一下,阙什么意思。袁际洲。
袁际洲:词的上下两部分。
凌宗伟:上下两部分,更准确的解释呢?阙就是什么?就用自己的理解来表达,就用我们平常讲的,段。我们现在再回过头来再看一看。你更喜欢谁的朗读为什么?还听了个焦晃的。你们觉得焦晃的读的好,还是曹可凡读的好?没有答案没问题。因为是时间关系我们可以在课后去考虑这样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在下面读一下,把这种感情给读一下,要读出声音来,自由读,读出声音来。
谁来给大家读一遍。王玉宣同学。
王玉宣同学朗读。
凌宗伟:请坐,有没有谁想读的?我还想找个女同学。
张菁菁同学朗读。
凌宗伟:请坐,同学们说说看,看看两位女英雄,你们觉得谁读的更有味。说说看,谁?
学生齐:张菁菁。
凌宗伟:说说理由能不能?能不能给讲讲道理呢?
张昭帅:张菁菁的语速更慢,并且情感起伏很充分。
凌宗伟:她有没有读的不好的地方?
张昭帅:段与段之间应该停顿一下。
凌宗伟:好,请坐。你一直想发言。
李紫玉:我觉得张菁菁读得比较好。
凌宗伟:为什么?
李紫玉:因为她有适当的停顿和重读,可以让人体会到一种浓浓的思念。
凌宗伟:有没有除了刚才讲的,段与段之间的停顿不明显,有没有其他问题?
李紫玉:她有时候,句子间的停顿比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更要长。
凌宗伟:有时候句与句之间的停顿,跟段与段之间的停顿。停顿的更长,是不是这么个问题。我听出另一个问题。高处不(Shèng)寒,还是高处不shēng寒,是第四声还是第一声。
学生:四声。
凌宗伟:是第四声吗?确信吗?遗憾的是没有让你们带字典带词典,这个问题留的课后,自己去查字典好不好?好,请坐!知道词吗?刚刚讲的那个阙,就是词的专门的术语。词一段一段的不用段,用阙。除了阙,知道词是什么吗?老师有没有教过,过去有没有学过。有没有?好,拿话筒。
赵颖辉:词是古代一种文体,它多数用于配乐来演唱。
凌宗伟:你还知道是可以唱的,词是可以唱的,真不错。请坐,词确确实实是可以唱的。另外,词我们还要知道,因为可以唱,他又叫曲子词,又叫乐府,又叫乐章。又叫长短句。又叫诗余,又叫琴趣等。与此相关的,我们还要知道,词是填的,不是写的。我们学歌唱。有什么四二拍子。有什么四三拍子,四二拍子,四三拍子的旋律,一样不一样?不一样。就要根据不同的旋律来写词。所以词叫什么呢?叫填词。是根据一定的曲调来填,古人读词呢,是怎么读的呢?大家来听听看。(播放苏州方言吟哦片段)
这是我们南方人,苏州人这么读的,其实不叫读,叫什么?
学生:唱。
凌宗伟:叫唱吗?
学生:吟。
凌宗伟:普通话好不好吟?也好吟的。听听看。时间关系,我就是让大家听一听。(播放普通话吟哦片段),我下面的问题是,你们觉得今天我们学习古诗词,有没有必要这么吟哦?
焦月秋:我觉得有必要,因为吟哦是我们古代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把她发扬下去。
凌宗伟:好,是古代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必须发扬去传承。好这是他的观点。有没有不同的观点?
赵颖辉:我觉得没有必要。因为如果我们朗诵可以体会出作者的感情,我们就没必要来吟呃。
凌宗伟:好,有的人认为有必要,有的人认为没有必要。你们的观点呢?我认为没有唯一答案,这个答案,留着你们课后去思考。记得有篇课文叫《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么,学过没有?学了要用,明白吗?我刚刚讲的,王菲的唱的不好,那么谁唱的好呢?我也不知道,我想再让大家听一首。
播放另一旋律的由男声演唱的《明月几时有》。
凌宗伟:我想问的是:如果苏轼听到这两种不同的演唱,你们觉得他是喜欢王菲唱的,还是喜欢这位先生唱的呢?
牛家烁:我觉得从苏轼的历程来看,他应该是更喜欢这位先生唱的。因为王菲唱的那首曲子,只是用了他的词,但情感不是苏轼想要表达的情感。这位先生,他唱的苏轼这首词,并且把苏轼的情感也包含在了他演唱的里面,就显得更加接近当时苏轼的情感,比王菲唱的要好。
凌宗伟:请坐,还有要发言的吗?
焦月秋:因为我觉得,苏轼应该更接受那位先生的演唱,因为那位先生是以戏曲的方式演唱的,正好苏轼生活的年代是有戏曲的,但是王菲演唱的是流行歌曲,所以苏轼应该更喜欢那位先生的演唱。
凌宗伟:请坐,我们这个班的同学很厉害,我们是不是应该给自己鼓鼓掌?(同学们鼓掌)尤其是刚才这个牛家烁同学的表达,用词很精准。所以我刚才讲,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读那个具体的文本的,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唱那个具体的文本的。要唱得好,要读得好,我们必须怎么样呢?走进那个文本,走近那个读者,我们还可以回到这里来,要知人论世,不是凭着我们自己的想象去读的,也不是凭着我们的那个朗读去读的。课后的作业:1.阅读本课的其他两首诗,试着说说这三首诗有怎样的共同点。2.有一部电影,就叫《明月几时有》,感兴趣的可以去搜一下,然后我给大家问题是,你们觉得这个电影用“明月几时有”作为标题,合适不合适?说说你们的理由。
还有一个作业,搜索与《明月几时》有相关的其他的资料,就你感兴趣的某个点,写一段,或者写一篇研究性的文字。注意,这三个作业,都是可做可不做的。感兴趣的就做,不感兴趣的就可以不做,时间到了,我们下课,谢谢同学们。下课!
学生:起立。老师再见!
凌宗伟:好,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