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 路
风柔和地吹过连绵不断的山野和宽阔的河谷,晚饭过后,一个人闲来无事散步于乡间公路上,公路两边的群山渐渐地被夜色笼罩起来,白天那翠绿色的山坡也变得模糊了。山区公路人少车少,随着高速公路的通车,车辆就显得更少了,偶而有一辆车从路上驶过。此时此刻感到整段路都是我一个人在享用,没有众人的噪杂,没有车辆的喧嚣,心情平静似水。此时的我想着自己的过去,骑着自行车,摩托车往返于这条公路上走过了几十年的教学生涯,想着自己带过的学生,想着和自己相处过的同事,想着自己现在的退休生活,想着若干年之后,想着自己的妻儿等一连串的事情,渐渐地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脚下的这条路伴随着我走了大半辈子,从青少年的学生时代到执教四十年的教师生活,这条路都始终陪伴着我,使我的人生充满了对生活的乐趣,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感激脚下的这条路。
1971年我十四岁,我和我的二十多名初中同学行走在这条泥石铺就成的公路上,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母亲做的一双布底鞋不出三个月就磨透了。我们一天从家里到学校往返三次完成了二年的初中学业。在这条路上我们憧憬未来,谈理想,谈人生,相互切磋学习方法,谈学生情,师生情,也经常嬉戏打闹,每天都充满着少年时代应有的快乐。由于年幼无知,也经常做一些现在想起来特后怕的一些事,如爬在汽车后面行驶,去掏野鸟等。记得有一次放学回家的路上,后面驶过来一辆汽车,正在上坡,车速较慢,有一名同学纵身一跳吊在了汽车的后面随着汽车一起急驶而去,我们好多男同学对这位同学的举动还大为赞赏,当我们转过一个弯时就看到了爬车的那位同学在地上爬不起来了,我们赶快跑了过去把他扶起来,只见他口中不停地呻吟着,一脸痛苦不堪的样子,手掌、胳膊肘、膝盖等多处都被严重搓伤,他在家中休息一个星期之后才伤好返校。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同学爬过汽车。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的春风吹遍中华大地,政策放宽了,农民的自由空间也逐渐大了起来,特别是在1981年土地承包到户之后,单凭土地的收入已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对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求,他们三五一组,四五一群从家乡的这条公路上乘着汽车走进城镇,走向工厂,走向建筑工地,走向煤矿,用自己的体力和农民的憨厚去赚取用来改变他们贫穷生活的钞票,通过多年的打拼,人们在家乡盖起了新房,买上了自行车、电视机等家庭生活用品,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土地的依赖性也逐渐变的淡化了,祖祖辈辈种下来的土地也杂草丛生,土地开始撂荒,土地的守护也成了老人和妇女的主要生活。
1996年8月受8号台风的影响,狂风夹带着暴雨一路北上袭击古郊,一夜之间山洪暴发,河水猛长,大片农田被冲毁,人冲走了,房屋进水,通往山外面唯一的一条公路路基多处冲断,多处踏方,从此和外面的联系中断了。但是乡道也迎来来了大的转机,经过政府和各方协调,交通局牵头,全乡群众出工,几十年来一条泥土砂石路面的公路被沥清覆盖了,从此乡里结束了不通油路的历史,人们座在车中再也没有了过去哪种强烈的颠波感。路好了,摩托车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摩托车过去只能在电视时里见到的东西已经得到了普及。路好了,来王莽岭、锡崖沟旅游的游客也再逐年增加,不到几年功夫,乡道已不能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于是政府果断决策由政府投资重新修筑一条高标准的山区旅游公路。2012年经过多方努力一条宽阔平坦的山区旅游公路建成了。随着公路的建成,外来旅游的人也迅速多了起来,组团旅游的来了,乘私家车旅游的来了,在公路上你会看到经常有几十个骑着摩托车的,骑着自行车的驴友朝着王莽岭、锡崖沟方向奔去,去领略南太行那鬼斧神工塑造的美丽的自然风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太行山区夏季独有的凉爽宜人的气候也吸引着河南一带的人来这里消夏避暑。本地购买小汽车的年青人也基本普及,路好了,车多了,做生易的外地人也常到这里来,连翘、黄芩等药材也被收购一空,玉米、土豆等大宗农副产品也成了商贩的抢手货。从此农民的收入也逐年增加,人们也尝到了交通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行走在这条公路上你会看到三三两两的人们在这里散步,说说笑笑,舒发着自己的情感。
一条乡路是连接山里人和外界的纽带,一头连着乡村,一头连着城镇,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条路在促进陵川旅游事业的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真正成为山区群众走向富裕文明的一条希望之路。
苏忠学
2018年6月25日写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