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在乎明天将会发生什么,这是书名,但我特别喜欢,身处这繁华闹市,物欲横流的社会,每个和你擦肩而过的人都有着自己的目的和目的地,明天是计划中的明天,明天是不确定的明天,期待理想中的明天,因为明天,而今天焦虑,周而复始,还有多少人可以淡然的说,我不在乎明天将会发生什么。
我喜欢这份淡然,更喜欢这风淡云轻背后的故事。
故事里没有华丽的语言,却满满的都是勾人流泪的爆发点。
故事中,最羡慕程放朋友多且真,走出校园以后,就很少能交到交心的朋友了,可能走出了象牙塔,离开了乌托邦,没有了天然的屏障,就只能自己在心里竖起一道防备。就连聊得来的,都会因为工作地域的关系,距离远了,心就远了。
程放是一个坚强又敏感的人,就像跟大卫的分手。想想我自己,如果我生了重病,可能我也会有马上分手的想法,玛丽苏的想让自己看上去更加圣母,自己感动自己,但内心深处是盼着对方知道,然后不离不弃,生死相依的,活着,享受他的贴心呵护,死了,享受他的念念不忘。但程放说的对,其实我并没有自信在生病的时候枕边人还会不离不弃,与其被他抛弃不如主动离开;就算他不离开,也许只是为了道义但内心痛苦着,唯一能保持双方体面的方式就是自己主动提出分手。而故事的后面,大卫果然需要的是这种体面,我想,大卫心里是感激的,感激这份体面。
孤家寡人,所以老无所养,这是社会矛盾,矛头指向国家,然而,如果因为子女的不孝顺,最终无所依靠,才是最悲凉的,心凉了。故事中,隔壁床的老太太,不知她最后走的是否痛苦;《心术》里,被一心想着自己房子的儿女送进医院,手术、治疗的目的都是为了人死了可以向医院索赔,还有一套待拆迁的房子;《急诊科医生》里,那个被子女推来推去,最后独自回家的老人。医院是最能看到人间百态的地方,住过院的人,都会看到一些故事,愿所有人,都不要进医院,不得已,希望大家看到的都是喜剧。
进了医院,不得不考虑的就是钱的问题。刘春娟说的道理,在我幻想自己生病的故事里,反反复复的思考过,我想着,如果我得了重病,就不治了,别让爸妈把养老钱都浪费在我身上,可是我又怕,我走了,爸妈会不会崩溃,那我是不是该努力活着,哪怕花光了积蓄?后来,我知道我亲爱的麻麻把这个问题已经处理好了,她给我了买了保险……
最后,作者帮我解决一个很多年我都想不明白的问题。
身边一拨人信佛,跟我讲过很多佛教的道理,我觉得我也应该有点信仰,佛教是不错的选择。还有一拨人信基督,会给我讲《圣经》,我觉得也很有道理。我超过经书拜过佛,参加过教会唱过歌,但总觉得自己是个旁观者,心中有敬畏却总是不是眼前的这一个。
还是作者说的对,我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但是,我却不知道是哪方神。